• 28阅读
  • 0回复

“套话”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2
第8版()
专栏:

  “套话”的变迁
  任芙康
我华夏礼仪之邦,语言文字本是极丰富的。厚厚的三大本《辞海》,恐怕收的也只是一部分。但不知从何时起,说话、写文章的路子似乎愈走愈窄了。锦绣文章、珠玑文字或被打入冷宫,或者废弃不用,剩下的就是些干瘪得令人生厌的空话、套话了。譬如,“加强领导是关键,发动群众是基础,提高觉悟是动力”这三句,就很行时了一阵子。它们作为三个“基本观点”,见诸无数的工作总结或经验介绍。不管干什么事情,也不论范围大小、历时长短、何种性质、几多数量,一旦总结起来,多是在这三个“观点”的“统帅”之下。它几乎近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平心而论,这三句话,也未始就错。在一定情况和条件下,“领导”当为关键,“群众”也是基础,“觉悟”就是动力。然而用滥了,变成“套话”,也就面目可憎,谁还愿意再理睬它!
想不到,“套话”也有变迁的时候。
今春还乡,某日席上,巧逢一位乡干部。他年轻有为,前些年就是公社摇笔杆子的一把好手。对运用“关键、基础、动力”这类套子,自然娴熟之至。谈起这几年家乡的巨大变化,他略略沉思,说出下面三句话:“领导莫管是关键,群众自愿是基础,‘好处’到手是动力。”
我初初听来,颇感惊异,不料同桌人早已举杯相碰,齐声叫好。他现在唱出的是一首别致的三部曲。若是用“左”的标准来衡量,这几句话,每一句都应该、也能够写出若干批判檄文。笔者的家乡四川渠县,本是一块富庶之地,但多年来却成了有名的“稀饭县”。这名声固然令每一个渠县人汗颜,但在“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他们食不果腹,甚至连稀饭还喝不饱。尽管“关键”、“基础”、“动力”成天价喊,成天价写,这令人心颤的实情丝毫也没有多大改变。在同乡亲们一道喝了多年稀饭之后,这位“秀才”同乡看到了党的农村政策落实的硕果,而对于面前招待客人的“八盘十碗”,怎能不触景生情,妙语如珠呢!实际上,他的所谓“关键”,正是对那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瞎指挥的唾弃;他的所谓“基础”,正是对运动群众的老章法的一种否定;他的所谓“动力”,正是对精神万能的空洞宣传的一种厌恶。而这些弊端,在我们的农村、城市工作中曾经多年泛滥成灾。这位乡干部的观察和结论,不能不说多少反映出了目前农村极其喜人的现状。当然,这样的概括未必十分准确与全面,但作为一家之言,总有可以让人思索玩味之处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