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塞内加尔人民抗旱自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4
第6版()
专栏:

  塞内加尔人民抗旱自救
  本报记者 徐德文
连年大旱,对靠天吃饭的塞内加尔确实是个毁灭性的打击。记者前往塞内加尔北方圣路易途中一路看到,龟裂的土地上光秃秃地寸草不生,瘦得皮包骨头的羊群饿得在啃垃圾堆上的纸盒和塑料袋;在偶尔有几棵树的地方,牧羊人用长竿勾树上稀疏的树叶来喂羊;公路两旁也不时发现饥渴而死的牲畜。南方的卡萨芒斯历来被称为塞内加尔的“天堂”,是著名“粮仓”和花生、水果产地。这里有大片桔林和连绵不断的椰林,但树叶萎蔫,有的已呈黄色。该省的阿菲尼亚姆村的村长用刚摘下来的桔子招待我们,桔瓣干巴巴的没有汁水。主人说,如果不下雨,桔树可能枯死。农村发展部负责人说,今年的旱情比前两年严重,好几个地区粮食颗粒未收,小米和高粱的产量降到独立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缺乏饲料,大批牲畜死亡,光这一项就损失一百亿非洲法郎。塞内加尔朋友说,要是在独立前遇到这样的灾情,肯定会饿殍遍野,但是现在尽管国家缺粮三十万吨,却没有出现这种悲惨景象。这是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旱自救的结果。
在严重缺粮的情况下,塞内加尔政府除呼吁国际组织援助,进口了大批粮食外,还组织了以农村发展部为首的“支援农村委员会”,负责救济工作。迪乌夫总统向全国发出呼吁,号召人民开展支援农村的“团结互助运动”。他带头捐献两个月工资,各部部长纷纷响应,各行各业的职工也都以实际行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捐献活动。塞内加尔朋友说,捐集来的几亿非洲法郎和几万吨粮食,对三百万灾民来说,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这一运动,对促进全国人民的团结,发扬互助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意义是很重大的。
塞内加尔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农民恢复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近政府成立拥有二百亿非洲法郎资金的国家信贷银行,保证农民能得到必要的信贷;还决定免去农民的各种欠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和其它生产物资。与此同时,政府还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建立了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农村理事会”领导的“村民合作社”,保证农民有充分的自主权。
据塞内加尔朋友说,考虑到雨季越来越短,有的地区的水利设施一时还难以收益,农业科研人员已培育出成熟期短的花生、谷子、水稻和棉花等良种。谷子良种苏玛3号的生长期只有九十天,每公顷最高产量可达二点五吨。55—437型和73—33型花生良种只要九十天就可收获。现在这些优良品种已在雨水少的干旱地区推广。
“旱情教育了人们,靠天吃饭不行,必须狠抓水利建设。”经济部门的一位官员深有感触地这样对记者说。据他介绍,塞内加尔独立以来也注意抓水利建设,打了一千多口井,还与毛里塔尼亚、马里联合成立了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并于1979年动工修建迪亚马大型水坝工程。但由于缺乏资金,主观上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解决,现有的水利措施跟不上旱情的发展,遇到大旱就无法抵御。塞内加尔政府吸取了这一深刻教训,在制定第六个四年(1982—1984年)计划中,强调了水利建设。目前正在实施一项紧急计划,帮助三百零一个大村庄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1983年打井一百九十八眼,1984年打井三百四十眼。对北方的大水坝工程、南方的小水坝工程以及对冈比亚河和塞内加尔河支流的治理也在加紧进行。
据塞内加尔朋友说,政府还在制定长远的抗旱规划,如建立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南侵,防止土地碱化;钻新机井一千八百口,挖井四千五百口,加深挖井四千三百口;此外,还计划扩大水浇地和水稻种植面积,开荒地为新牧场,改良草种等,以争取尽快做到粮食自给和牲畜增产。这使人感到,尽管还有不少困难,但塞内加尔人民的团结斗争是一定会取得胜利的。(附图片)
  图为塞内加尔迪亚马大水坝的溢洪闸工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