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在复兴的道路上——乌干达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4
第6版()
专栏:乌干达通讯

  在复兴的道路上
——乌干达纪行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受欢迎的“第二窗口”
1982年,乌干达国家银行设立两个外汇兑换窗口。第一窗口可按正常比价用当地货币先令兑换外汇;进口石油等国家急需物资的部门才享有兑换权。第二窗口实行浮动汇率。每天国家银行高价抛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各企业和私商都可以提出申请,并以投标方式用当地货币购买,买价一般要高出正常汇率三、四倍。这对回笼货币、打击外汇黑市交易和稳定物价起了不小作用,更重要的是国营企业和私商能从这个窗口弄到急需的外汇,有利于搞活经济。不过由于政府外汇有限,目前只能满足部分公私企业和商人的需求。
金贾烟厂是乌干达唯一的香烟工厂,烟草原料来源一直充足,月生产能力为八千万支。1980年,由于工厂没有外汇进口机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工厂差不多陷于停顿,全厂五百多名工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机器躺了一年。现在该厂生产情况良好。工厂副经理说,目前每月香烟产量可达五千万到六千万支。问起工厂外汇来源,他说:“这多亏‘第二窗口’救了我们厂。”
我们所参观过的商店和市场,商品都相当丰富,大部分是进口货。只要有钱,从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冰箱和彩色电视机,几乎什么东西都能买到。我们问过几家店主,其经营方式大体相似:高价从“第二窗口”买到外汇,从国外进口商品,然后再以高价卖出。商品标价都很高,据说从中赚利不少。陪我们参观的当地朋友说,这一两年乌干达市场状况变化非常大,以前有钱买不到东西,现在是东西多得没钱买。
“让非洲明珠重放光彩”
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乌干达已迈步向前。但前进途中困难不少。
国家职工工资太低是政府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三年来,政府虽然多次普遍提高工资,但目前工人和国家职员微薄的薪俸与昂贵的物价仍很不成比例。一个当地官员说,“要普遍大量加薪,目前哪有这样的财力?”这不难理解,任何国家都一样,工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
多年战乱留下的痕迹至今处处可见。坎帕拉指挥交通的红绿灯无一完好,街道路面大都坑坑洼洼,残破不堪。据说,多数工厂设备年久失修,加上缺乏零配件和原料,目前开工率平均只有30%左右。此外,部族矛盾需要妥善处理,社会治安也亟待整顿。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乌干达政府满怀信心地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让非洲明珠重放光彩!”乌干达可耕地面积占全部国土的三分之二,河湖众多,气候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与许多非洲国家相比,经济文化都曾经比较发达。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乌干达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民族经济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国家的复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要政府继续执行符合国情的各项政策,逐步使国家政局趋于稳定,乌干达人民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变成现实。(续完)(附图片)
  图为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中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