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韬奋永留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5
第3版()
专栏:

  韬奋永留人间
  钱俊瑞
今天,我们以十分沉痛和敬爱的心情纪念韬奋逝世四十周年。但是韬奋并没有死,他还活着,而且他将永远活着,永远以他光辉的形象活在人民心中。
韬奋,正同我们党内不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一样,是从一个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前进,结结实实地转变为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榜样。他一生战斗不息。他作战的主要武器是他那由满腔热血凝成的笔。他的那支笔,比匕首、枪炮锐利百十倍,唤醒万众,横扫千军。现在还活着的中、老年干部和战士中,成千成万人就是受他主编的《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以及他几百万字的文章的熏陶,觉醒成长起来的。由这大批的干部和战士组织起来的战斗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冲锋陷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韬奋早在1936年就根据他访问苏联时所得到的印象,描绘了新中国的形象。他说:他要为之奋斗终身的“新中国的轮廓也不难想象出来:大家都有饭吃,大家都有工做。十岁以上的中国人个个都有目前大学生知识程度。中国只有国庆,却没有什么国耻。中国地图上更不会缺着一只角。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独立自由繁荣的中国!”韬奋想望中的新中国,在包括韬奋在内的伟大革命先驱的引导、鼓舞和推动下,经过中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已经基本实现而且正在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境地。这是可以告慰于韬奋同志的。
我们说,韬奋精神永垂不朽!什么是韬奋精神?总的来说韬奋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加共产主义精神,它们两者高度和谐地和有机地溶合在一起。他热爱祖国,他毕生为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铁蹄下和封建买办资本桎梏下彻底解放出来,不怕苦,不怕死,颠沛流离,“早把生死置诸度外”。他在敌人的打击、威胁、利诱前面,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法庭上慷慨陈词,正气凛然,宁死坚持抗日救国。他对国民党大特务头子徐恩曾的劝降和威胁,痛加申斥,说“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国民,只能做有益国家民族的光明磊落的事情……我不能……做任何私人或私党的走狗!”“我就是这样,看你怎么办!”声震寰宇,敌人丧胆。
韬奋对同志、对人民,则是那么谦虚、亲切,有人无我,公而忘私。他自奉十分俭朴,而对朋友,对同志非常关心,肝胆相助。他对同志的工作要求严格,有错就要批评。但他对自己要求更严,凡写文章,做演说,一字一句,推敲斟酌,绝无半点马虎。自己有缺点错误,逢人便讲。“这事我办错了,我立即改。”“我要向你学习”,“我要向你请教”,是韬奋的口头禅,而且确实这样办。他发现自己办的刊物上印有一个错字,或者,对哪一个读者来信没有及时作答复,他便着急得什么似的,立即亲自处理。他组织重要稿件,总先把自己的看法同作者商量,然后请作者命笔。对作者来文要作重要修改时,一定同作者商量,决不强加于人。他对同事既严肃不苟,又和蔼亲切,有时夹几句笑话,令人心悦诚服。他对青年作者和读者尤其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提高觉悟,增长知识,改进写作技巧。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韬奋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从香港辗转来到新四军驻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那时,他已经害上了不治之症——耳癌。他先到苏中,然后到盐阜区。我比他早两年多参加了新四军。当时新四军军部已从盐阜转移到淮南。我打了电报给他,说我将去看他。后因临时有项紧急任务,未能成行。后来听苏北来人讲,韬奋一到苏北解放区,心情非常激动,不顾病痛劳累,参观视察,访问农户,勤写笔记。他所到之处,都受到军民的热烈欢迎,请他讲话,做时事报告,他虽然病痛加重,从不推却。他兴奋极了,感到生平从未有过的快乐。他认为与人民群众一起战斗,是他的天职。他在这里才看到了真正的民主,看到了共产党、新四军、人民政府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一句话,他从这时起才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后来,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当我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亲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的精神,发挥抗战力量,坚持最残酷的敌后斗争,并团结各阶层以解决一切困难的情形,我的精神极度兴奋,我变得年青了,我对于伟大祖国更看出了前途光明。”病得那么重,而感到自己“变得年青了”,这样高的精神境界,不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合格共产党员是无法达到的。
我要特别指出,韬奋勤奋学习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他从三十年代起,就同我们党的一些负责同志有联系,从他们那里借来马列主义书刊认真学习。他在上海,在莫斯科,在伦敦,都精心阅读了许多马恩列斯的原著,并就近向许多人请教。他常向人作自我批评,说:“我觉悟迟,不如你们。”我从个人同他的频繁接触中认识到,韬奋实际上在三十年代中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民主革命战士到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他于1938年在武汉时就正式要我作介绍人,申请加入共产党。后来党的中央长江局认为他那时留在党外,对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团结抗战更为有利,说服他暂不入党;但党的组织一定把他当党员看待,决不见外。就他当时的思想情况来说,经过我们去说服他这样办,还很艰难呢。他那时只向我说了一句:“那只有组织服从!”并要我向博古、凯丰同志转达。
韬奋直到他在上海病床上临终之前的两个月还说:“我要尽快到延安去,争取入党,我要为党多做一些工作。”1944年6月1日韬奋再次昏厥,醒来便口授遗嘱。其中一段说:“我死后,希望能将遗体先行解剖,或可对医学上有所贡献,然后举行火葬,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遗嘱亦望能妥送延安。”情深意重,表现出一个真正的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风貌。对此,我党中央委员会于1944年9月28日的唁电中指出:“我们谨以严肃而沉痛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此为吾党的光荣。”
我们现在追念韬奋同志,就要学习伟大的韬奋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全力参与开创四化建设的新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