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只有简政才能扩权 再谈“赶快消除‘中梗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6
第1版()
专栏:

  只有简政才能扩权
  再谈“赶快消除‘中梗阻’”
  本报记者 林晰董焕亮
《赶快消除“中梗阻”》一文(见本报6月10日一版)发表之后,我们应邀访问了北京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政策研究室,和同志们促膝交谈,他们一致认为问题提得好,情况也是严重的,然而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呢?
根子在于企业的上下左右有众多的机构,有人形象地把上面的机构称之为“婆婆”。既是“婆婆”,就得管事;“婆婆”众多,一个“婆”一个号令,下面就难于应付了。北京市纺织系统原来只有一个主管局,现改为纺织工业总公司,总公司下面设了六个专业分公司;分公司为了同总公司对口,都设了二十多个科、室(或处)。干部总数从原来的二百多名猛增到八百多名。主管机构急剧膨胀,基层企业也相应地增设对口科室。京棉一厂在“文革”前,仅有二十六个科室,二百七十名干部,现在翻了番,科室增为四十三个,干部增为五百七十一名。一厂和二厂的办公大楼人满为患,一些科室不得不另建房屋。企业的干部,上至厂长、党委书记,下到科室干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应付上级机构布置的工作。一厂党委书记杜茂恒同志说:“上级机构应当为基层企业服务,现在颠倒了,是企业要为上级机构服务。”
北京市纺织工业总公司的同志也诉说,如果说“公司拥有众多的自主权”,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公司的上头也有不少的“婆婆”,照样把我们管得死死的。不少有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公司也要层层申报,或请示北京市甚至中央的主管部门审批,往往事过境迁,送审报告仍在研究之中,有的还不知去向。同志们说,这样的重叠领导机构,如此繁琐的审批手续,怎么能搞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呢?
看来,不简政,企业难于办好。道理十分明白:众多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光吃饭不干活,他们既有岗位就得行使职权,要发号施令,就势必使企业干部不可避免地陷于繁琐的事务之中。基层干部中流行一个顺口溜:“我们是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文件,迎接不完的检查,算不完的帐,填不完的表报,扯不完的皮”。这是“保姆式”管理企业的真实写照。有些基层的同志倒也很坦率,他们说:“上级的布置实在是应付不过来,逼得我们只好搞假帐真算,假情真报了。”这些假帐、假情况汇集到领导机关来,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实在令人深思。
“精兵简政”,是消除“中梗阻”的根本措施。就是说,一定要把那些不必要的机构砍掉,让一些“婆婆”下台,才可以避免政出多门,避免那些有碍企业生产的发号施令,从而保证企业干部真正行使正常的权力。
那么,这种做法是否意味着企业的上级机构无事可干,是否对企业的领导工作可以放松呢?回答是否定的。企业的上级经济部门不是没有事干,而是在简政的基础上,有更重要的事干。这就是要从抓微观经济转到更多地抓宏观经济,如从抓战术问题转为抓战略问题,从直接调度生产、领导人事劳动管理等转变到更多地抓政策性和决策性研究。因此,在企业改革的同时,企业的上级机构同样面临着改革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上级机构的改革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上面不改,下面难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