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一个科研经营型研究机构的诞生——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研究中心改革纪实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6
第3版()
专栏:

一个科研经营型研究机构的诞生
  ——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研究中心改革纪实之一
  本报通讯员 黄胜利 孟福谦 本报记者 陈祖甲
编者按: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株洲电子研究所等一百多个科研单位,面向社会,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对内实行课题承包制,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经费改为经济自立。这一改革抓住了关键,使科研工作长期存在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哈尔滨减速顶研究中心就是成功地实行这一改革的单位之一。我们准备陆续向读者介绍这个科研经营型研究机构的情况。
在哈尔滨市邮政街,有一座五层楼房,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中心(人们简称它为哈中心)。这个只有一百多名职工的科研单位,近年来却引起了外界的注目,它的一个近邻,有十多名科技人员要求流动到哈中心工作。
是什么使得这个小小的科研单位一下子出了名呢?是科技体制改革。这几年,他们以有偿合同为经营手段,将一些科研、生产、教学单位在人才、技术上的优势联合起来,为我国铁路编组场自动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哈中心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哈尔滨铁路局技术改造会战指挥部。当时,作为哈长、滨州、滨绥等几条铁路枢纽的哈尔滨站,到站货车不能及时解体重新编组,交通严重堵塞。会战指挥部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哈尔滨站第二调车场的技术改造,增强编解能力,提高运输效率。会战指挥部采用了减速顶调速系统新技术。减速顶是英国道蒂公司的专利,他们研究这项新技术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会战指挥部的技术人员,参考了一张广告说明书,同哈尔滨工业大学、铁道科学院运输所的同志一起独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TDJ减速顶。新技术给第二调车场打开了一个通道,加上编组场的适当扩建,到1979年,哈尔滨站通畅了,编解能力由每日二千三百辆,提高到五千辆以上。
运输上矛盾的缓和,宣告会战指挥部完成了历史使命。减速顶还要不要继续研究?怎样开展新的工作?好不容易“拢”到一起的科技队伍眼看要解散了。
情况的新变化往往会引起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减速顶的质量不如道蒂公司的产品。与其用这种“绊倒驴”(有人用东北大青萝卜的俗称来讥笑我国的减速顶),不如买国外产品。原先的队伍趁早解散,各就原位。
讽刺挖苦的话语深深地刺痛了科技人员的心。会战指挥部副指挥仲崇本等技术人员坚决主张把减速顶研究坚持下去,成立研究所,踏出一条我国铁路编组场自动化的新路子。铁道部的领导同志支持了这种意见。哈中心的牌子就这样在1980年初挂出来了。怎么办好研究中心,仲崇本等同志有他们的盘算。他们感到,过去那一套科研管理办法有不少弊病:科研单位的研究经费要向上级申报,如果经费批不下来,即便是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课题也无法开展工作。而得到批准的课题,当年的经费往往要拖到下半年才下达,碰到经费不够了,就得停工等钱,新的经费什么时候拨来什么时候再继续干;科技人员和设备归部门、单位所有,研究工作主要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有限力量,遇到技术难题往往不能集中优势,拖延了科研时间;技术人员缺乏后勤、加工部门的保障,大约有70%的时间花在跑材料、跑加工上;用户往往因生产和使用科研成果的一些技术问题解决不了而不愿用。哈尔滨站的会战虽有成绩,可是由于科技体制的弊病,拖了四五年,照这样的速度,全国还有数万个大中小型编组场,何年何月才能实现自动化?国家现代化的速度揪着科技人员的心。怎么办?改革!他们给自己的单位定名为中心,就是想突破历来科研单位花钱靠国家、单纯搞科研的指导思想,创建一个行业式的开发中心,从科研、设计到生产、销售、技术安装、维修服务,一竿子插到底。
一个崭新的科研经营型科研机构就这样破土而出了。
在吃“大锅饭”的日子里,事情就是这么怪:搞开发科研可以不同经济建设结合,几年不出成果也不会受到责备,日子过得太太平平。倘若你要改变一下传统做法,为经济建设多出点力,打掉“大锅饭”,非议和指责便接踵而来。哈中心在摆脱旧科技体制的束缚中,同样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非议和指责:“这不是科研单位的方向,哪里还象个研究所?”“纯粹是二道贩子”等等。
然而,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摆脱那些不适应新情况的老办法,是无法推动科技之船前进的。哈中心从成立之日起的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致力于科研经营,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研方向:以科研为主导,以效益为核心,以经营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联合社会优势,为社会服务。
他们同具有生产工艺优势的东安机械厂联合,以科研为主,增强生产减速顶的实力;
他们同具有理论和人才优势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发挥智力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关;
他们开展技术服务,把用户的需要列入自己的科研服务范围,以缩短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周期,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他们以两个联合体和技术服务为后盾,扩大经营范围,从减速顶调速系统在编组场应用的方案设计,直到现场指导安装测试、日常维修及供应专用设备和备件,都用有偿合同的方式承包下来。
改革上的探索,尽管步履维艰,但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哈中心四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给种种责难的最好回答。
——研制并生产了五种型号减速顶和两种型号加速顶。四年有五代产品更新,是一般科技开发性科研单位所少有的。减速顶的质量不亚于英国道蒂公司在国际上处垄断地位产品的水平。过去,全国铁路行车大事故中的70%和人身伤亡的14%发生在调车场。现在,装上减速顶调速系统的调车场,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行车事故和人身伤亡。调车的安全连挂率由80%提高到93%,最高的达到97%。调车工人给列车下铁鞋、拧手闸,迎着奔来的列车飞上跳下的手工调车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行车情况,设计了多种编组场自动化方案,为广州北站、杭州艮山门站、南京车站、哈尔滨第二调车场等17处大小调车场进行技术改造,运输效率普遍提高10%。只要土建工程配合好,大型调车场的技术改造周期由十年缩短为一至二年,中小型调车场仅用三个月到一年即可完成。
——依靠科研和技术服务,四年收益160多万元。哈中心成立一年后就取消国家拨给的每年15万新产品试制费。每年由上级拨给的人员工资和行政费21万元包干,从收益中每年向上级交回10万元,基本上做到经济自立。
经营给哈中心带来了活力。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后,他们又根据新的形势,继续改革,彻底打破了“大锅饭”。用哈中心科技人员的话来说,现在已经从“探索”到“起飞”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