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南京炼油厂环境管理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07
第2版()
专栏:

  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
 ——南京炼油厂环境管理纪事
  本报记者 费强 本报通讯员 谢植梁
南京炼油厂是全国首批限期治理污染的企业,如今厂区内空气清新,污烟绝迹;工厂的总排水处,废水清澈透亮,道路两旁,绿树成荫……
南京炼油厂是1965年兴建的。经过多年改造、扩建,炼油加工能力从一百万吨增至六百万吨,产值也增加三倍多。可是,有一天,正当厂里准备敲锣打鼓向上级报喜的时候,附近生产队却来厂报忧了!
原来,一场暴雨把工厂堆放废酸渣的土坑灌满了,酸水四溢,污染了周围十几个生产队的稻田,一百多亩秧苗全被烧枯了。
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厂领导和工人:工厂是向社会提供物质财富、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经济实体,不能一面提供产品和积累;一面却又慢慢地夺走洁净的江水、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农田。于是,全厂治理三废、保护环境的议案第一次摆到了重要位置,治理污染的总体规划列入了厂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废水,是南京炼油厂最大的污染排放源,全厂每天有十九万多立方米的含油污水注入长江。污染最重时,排放废水的明沟成了一条臭气熏人的黑水河。工厂的设计人员算过一笔帐,让黑水河变清,得兴建两个大型污水处理设施,共需要四百九十多万元。
四百九十多万元!把它用于技术改造,一年可以为南京炼油厂增加三百万元的利润;把它用于改善职工生活,可以建造三万平方米宿舍楼,而建造污水处理场不仅产生不了利润,每处理一吨废水还要付出四五角钱的成本。但是,在学会算社会效益这本大帐的厂党委看来,这笔“赔本”的生意,非做不可。建设资金不够,工厂在管理权限之内,把大修理费、更新改造资金和治理三废专用基金加起来统一使用;物资、设备欠缺,工厂从生产第一线多余的库存中调剂,只用三年时间,这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场就建起来,并投入使用。
就这样,这个厂在短短的几年里先后拿出近二千万元的资金,兴建、扩建了七个大型三废处理项目,落实了四百九十多项技术措施。工厂排放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全部降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废气的综合治理率达到了99.8%,工厂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显著好转。1983年,工厂每加工一吨原油所获得的利润,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最高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