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阅读
  • 0回复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2-25
第3版()
专栏: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
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发达的过程中,天文学总是最早发达的一门科学。无论是农耕民族或是游牧民族,统要依照四季循环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决定他们的行动。浮海为生的民族,要在茫茫大海中知道方向,必须认识星宿和太阳的位置。人类的生活既逃不了空间和时间,所以凡是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必须有丰富天文知识,古代天文学最发达的民族要算巴比伦,印度,希腊和中国。可是过去资本主义国家谈天文学史的人,多推崇巴比伦和希腊,蔑视中国在天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一方面固由于西洋写天文史的人,不懂得中国文字。但自命为中国通的人,也鄙夷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而不肯称道,如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谌约翰著《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把中国古来在天文学上的创造,统以为是传自印度和巴比伦,即是一个例子。也有少数学者如《星辰考源》的作者荷兰人薛莱格,误解了中国的经典,把中国天文学史推到一万六千年前,以为西方天文知识多源于中国,这也未免过于夸张。我们若用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研究世界科学发达史,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自有其辉煌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的探讨和宣扬。
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成就,有两点和巴比伦与希腊不同的。第一是注重实用,我们天文学上的成就,许多是为配合实际需要而得到的。在同一时期我们的理论也许不比希腊高明,但是技术的应用上我超过了他。第二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各时代继续不绝的有记录,有发现有创造。我们若把中国天文学发达史分为三个时期,即(一)从殷周到两汉三国(二)从六朝到唐(三)从五代到元明,则每个时代统有杰出的人才,在继续不绝的劳动着,才能创造我们古代在天文学上伟大的贡献。
在第一个时期,我们最大的贡献是在历学上。从殷墟时代起,我们已是农耕社会。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规律对于农产品的培养、生长和收获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必得把握这寒来暑往的规律才能把农产物搞好。稻麦五谷早种或迟种十天的差别,常会使农人一年辛苦的劳动变为成功或失败。过去受了帝国主义宣传的毒素,总以为阳历是从西洋传来的,西洋古代历法要比中国来得精密高明,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从甲骨文上可以看出三千年前殷代已经有十三月的名称。书经尧典说:“綦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巴比伦时代或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中国原是一样。不过同一时代我们的历法要比希腊罗马来得进步。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夏至为日至。像孟子所说,在战国时代我们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西洋到了我们西汉末年的时候,历法还是非常纷乱,罗马该撒皇帝定了儒略历,历法遂上了轨道。
阳历和阴历调和的困难,在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日两个周期的不能配合。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二九·五三○五九天,就是二十九天十二小时四四分三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三六五·二四二二一六天,即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八分四六秒。两个周期不能相互除尽。中国古代农历把阴阳二历调和得相当成功。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只三百五十四天,要比阳历年少十一天有余。每隔三年插一个闰月,却尚多了几天。但若十九个阴历年加了七个闰月,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我国在春秋中叶,已知道十九年七闰的方法,要比希腊人梅冬发明这个周期,在时间上早一百六七十年。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历的特点。节气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二至二分在春秋时候已经知道了。其余二十个节气到秦汉之间才完备。西洋到如今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并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名称。这二十四节气于实用上,给一般老百姓以极大方便。明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者矣。”春秋以前没有二十四节气,所以人们的衣食住行统要看星宿的出没来决定,天文常识就很普遍。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像“清明下种,谷雨下秧”这类谣谚,和九九歌等流行以后,一般老百姓就无需仰观天文了。
中国古代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最初以黄昏星宿的出没为主。尚书尧典以鸟、火、虚、昴四宿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之中星。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火”和“鸟”的星名。司马迁史记称古代有火正,专门观测大火的昏见。可见我国三千年前,春季黄昏大火即心宿第二星的初见,为一年中农业上的大事,季节由大火的昏见而决定,到了春秋中叶我国历学有了显著的进步。依据日本人新城新藏氏的推断,这是由于在鲁文公宣公时代,即公历纪元前七世纪,已采用土圭来观测日影,以定冬至和夏至的缘故。希腊用土圭测定冬、夏至,始于纪元前六世纪的亚纳雪曼达,尚在我国之后数十年,春秋以后,秦用颛顼历,汉武帝时用太初历,统以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日为一岁,和罗马该撒皇所颁的儒略历同,但却比儒略历要早二百年到六十年。
除历学而外,我国古代可靠的天象记录,也多在世界各国之先。不但时间最早而且也最详尽。如以日蚀而论,我国即使把殷墟甲骨上所记的日蚀,和书经胤征,诗经小雅所载的日蚀,因为年代不能确定不谈外,单春秋一书二百四十二年中,记有三十六个日蚀。其中有三十二个已证明是可靠的。最早的是鲁隐公三年二月朔的日蚀,即在公历纪元前七百二十年二月二十二号。比西方最早可靠的记录,即希腊人泰耳所记的日蚀要早到一百三十五年。其余天象记录如哈雷慧星的记载开始于秦始皇七年(公历纪元前二百四十年),日中黑斑的记录开始于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历纪元前二十八年),统要比西洋同样记录早到一千四五百年之多。
我国有二十八宿,印度也有二十八宿。我们若把中国二十八宿和印度二十八宿相比较,知道中国二十八宿距星和印度相同者有角、氐、室、壁、娄、胃、昴、觜、轸、九宿。距星虽不同而同在一个星座者有房、心、尾、箕、斗、危、毕、参、井、鬼、柳、十一宿。其距星之不同属于一个星座者,只有亢、牛、女、虚、奎、星、张、翼八个宿。而其中印度却以织女代我们的女宿,河鼓即牛郎代我们的牛宿。从此可以知道二者是同出于一源的。这二十八宿究竟起源于中国还是起源于印度,从十九世纪初叶起,西洋人热烈的辩论了一百多年,不得结论。但从中国二十八宿以角宿为带头,和牛女两宿的变动看起来,二十八宿的发祥地,无疑是在中国。
(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