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经营智力的艺术——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研究中心改革纪实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17
第3版()
专栏:

经营智力的艺术
——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研究中心改革纪实之四
本报通讯员 孟福谦 黄胜利 本报记者 陈祖甲
善于组织各方面的人才,是哈尔滨铁路局减速顶研究中心进行改革,成为科研经营型单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初,哈中心才一百二十五名职工,其中科技人员占46%,都是中青年,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靠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去攻克编组站自动化这个庞大复杂的课题,显得势单力薄。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把大专院校、兄弟科研单位的有关智力组织到本单位的智力系统中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动力工程系有个液压专业教研室,在液压理论方面有相当优势。1981年,哈中心同他们签订了一份技术合作合同,邀请哈工大的科技人员为提高减速顶的某些性能参数作理论上的探索。最初,这个合作仅限于产品研究课题的理论计算与分析、方案研究与技术咨询等,现已逐步扩大到液压教研室为哈中心定向培养研究生;由哈中心提出研究课题,提供生产、试验基地,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同哈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究;哈中心参加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和评定,理论成果由哈中心支付技术转让费。哈工大有一名研究生对减速顶的一个阀门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哈中心为他提供了五千元研究费和生产、试验基地,并支付了三千元技术转让费。
谁有智力优势就同谁合作。本着这个宗旨,几年来,哈中心还同铁道科学院运输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方案设计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哈中心主任对我们说:“人们往往把机器看得很重,把智力、技术、纸片子看得很轻。我们不那样做。我们是花重金买智力,买技术,买纸片子。”
哈中心对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同样看重,也舍得花钱进行培养和智力开发。几年来,他们经过考核晋升了一名高级工程师、二十七名工程师、三名技师、二十五名助理工程师和一名经济师、一名会计师。还先后输送二十八名技术人员去脱产学习和培训,补充新的专业知识,有二十名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参加电大或业余大学学习。
有了人才,还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也得靠经营。为此,哈中心狠抓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他们除了积极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之外,还靠自己的经济收益,盖起两栋宿舍楼,解决了六十八户职工的住房,其中近三分之二分给了技术人员。哈中心技术员以上的科技人员,基本上都住进了两室一厨或三室一厨的新房。哈中心建立了“少年儿童活动站”,配备辅导员,让孩子们复习功课,开展游艺活动。他们为安置职工待业子女开办了食杂店和饭馆,职工们可以按时购买到后勤部门准备的“每日一餐”。这些工作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无异于给发动机添足了燃料!
经营人才换来的财富,将转换成更多的智力财富。在这转换过程中,哈中心将为我国铁路编组场自动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这难道不能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