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共同的语言——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片断回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17
第6版()
专栏:

共同的语言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片断回忆
高梁
记得是1954年4月底,在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随同我国代表团到欧洲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前夕,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公布了。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同志见到我们,兴奋地说:协定本身是重要的,但是,对协定序言中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上将更为重视。他认为,应当十分注意国际上的反应。
过了不久,我们就到达欧洲。在那个国际会议进行期间,一些国家的代表纷纷向我们询问并兴致勃勃地谈论起“和平共处”这个词汇的含义。会后不久,就从报纸上看到,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出席了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之后,不辞辛劳,访问了印度,并且于6月28日同印度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接着,周总理到了缅甸,于6月29日同缅甸总理发表了包含同样内容的联合声明。
从此,人们就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谈论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当时不仅很快就成了中、印、缅三国人民的共同语言,而且逐渐在其他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得到这些国家和人民的响应、赞同和支持。
在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在周总理的提议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会议确认,并且扩大成为十项原则,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1956年11月,周总理应尼赫鲁总理的邀请,再次访问印度。我作为记者随同前去采访,有幸目睹了印度广大人民热烈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生动情景。当周总理的专机到达印度首都时,欢迎的人群成千上万,人山人海,有的乘车,有的步行,有的骑着骆驼,从四面八方涌向机场。他们用印地语不断高呼:“潘查希拉金达巴”(五项原则万岁)!“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
从新德里的巴兰机场到市区,有一段几公里长的宽阔马路,被印度政府命名为“潘查希拉路”。当周总理和尼赫鲁总理一起乘敞篷汽车从这条路上穿过时,拥挤在路两旁的人群挥手,鼓掌,用印地语不断高呼着这两句口号;有的还用这些词句编成歌曲,尽情地唱着。这个热烈生动的情景,至今萦回在我的脑际,终生难忘。
此后,我作为常驻记者,在印度工作,有更多的机会亲自了解和体会印度人民珍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心情。当时印度朋友会见中国朋友,很自然地要谈起“潘查希拉”和“印地秦尼巴依巴依”这两句话,而且总喜欢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印中人民友好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公众集会上,在学校课堂上,人们也经常讲这两句话。中国人在印度城镇、乡村的街道行走,常常遇到成群的印度儿童跟随在后面,他们瞪着又黑又圆的眼睛,一股劲地喊着这两句话。我也曾遇到一些淳朴敦厚的印度母亲,她们给自己的孩子或婴儿起名为“潘查希拉”。
后来,我到非洲和其他地方工作,我发现,这些国家和人民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同中国的友好关系,都抱有同样的认识和感情。我深深感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他们的共同呼声。
经过整整三十年国际风云的考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它已远远超越了当初的几个国家的范围和界限,发展成为国际上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原则。三十年前五项原则诞生的时候,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只有二十多个;如今,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一百二十九个,其中绝大多数在同我国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就中印两国关系而言,虽然两国友好关系中也曾有过一些曲折,由于共同的努力,两国关系近年来有所改善和发展。世界上人口最多、从古以来友好来往的这两个东方大国,仍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互相友好下去。
我常想,三十年来,长江、恒河、伊洛瓦底江的水不知有多少流入了大海,而由中、印、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象波涛汹涌的江河,流向了世界的海洋。在纪念它三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相信、并且衷心祝愿它奔腾万里,长流不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