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从特区的路看特区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17
第8版()
专栏:

从特区的路看特区的人
杜埃
几年间,走访过深圳、珠海特区多次,每次都给沸腾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所惊讶。
过去有谁对边城小镇和海湾渔岛多瞬几眼呢?从香港乘火车或从澳门搭汽车进入内地的中外人士,经过这些地段,视膜接触的是落后、荒芜、一片沙丘野壑,阒无人烟,黄土荒原上想多发现几个牧童也不那么容易。这样的地方,有谁瞩目,谁去留恋呢?更不用说停车驻足,下马浏览了。
可是,古老的荒原如今苏醒了。从电子大楼到蛇口工业区路口,这许多公里的荒地都被划满建筑的方格。新办的深圳大学又在靠海的坡地上兴建。古老的边陲小镇全变了样。战争年代的游击旧地换上新貌,到处高楼大厦,工厂林立,商肆繁盛,文化活跃。以“五湖”、“四海”命名的旅游胜地先后建立。成为面对香港、澳门的崭新城市和生机勃勃、如花似锦的社会主义窗口。
昔日很少有人驻足的所在,现在成了中外瞩目之地。尽管每日每夜繁忙的建设工地在“三班倒”,几十条新辟的柏油马路继续在开拓者脚下伸展,厂房车间的机器运转不息,但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外他乡的旅游、参观、洽谈经济合作的人们仍纷至沓来。火热的新城生活也集中反映在各条战线的接待单位。接待单位成了沸腾生活的温度表,来客象水银柱般直线升腾。特别是周末和那边的公共假日,数不清的港澳旅游团占满了深圳的西丽湖、竹园宾馆、香蜜湖……珠海的石景山和集国内园林建筑大成的“珠海宾馆”,以及两个特区的银色海滩,等等。
特区在远东站起来了,特区在飞了,特区的魅力不小呀,她吸引了不知多少的海内外客人光临这新垦之地。
这一切都是剪除“四人帮”后,党的三中全会的英明决策带来的。让极左路线和闭关自守的锁国枷铐永远摆到历史博物馆去吧,让思想解放的骏马永远奔驰吧!让开拓者同时也是改革者发挥睿知和活力吧!
散文特写集《我爱特区的路》是《经济特区文学丛书》之一。收入老、中、青作者作品五十六篇。其中有杨沫跃然于纸上的跳动不已的年轻的心《向往》;秦牧记述引进外资、良种禽畜和同官僚主义斗争的闯将的《牧场风景线》;陈残云反映多姿多采的《度假村纪游》;黄宗英用生动、洗炼笔法勾勒蛇口工业区第一号人物的《云中走笔》;刘宾雁写出甘冒风险、克服困难、大胆创新的开拓者的《特区见闻》;戈宝权的《何期重返阳台山》;王蒙的《南国迎新》;叶君健的《蛇口一日》;韦丘为多年来我国乡村历史(也包括深圳特区农村巨变)画龙点睛式的《乡情》;高晓声的《年轻的世界》以及中、青年作家沈仁康、柳嘉、贺朗、杨羽仪、谭日超、朱崇山等人的散文。尤使人感奋的是深圳、珠海文联成立后,创办了文艺刊物,有《深圳特区报》副刊《大鹏》和大型文学杂志《特区文学》、《珠海》文学报等。大鹏鸟是深圳的城徽,正如李伟彦所写的《大鹏展翅入丹青》一样。短短几年内,培养出二十多人的来自各种厂矿、机关、工地的文学剧作队伍。如《乌石古剪影》的女作者黎明和黎珍宇、廖虹雷、林雨纯、刘学强等等。深圳在市文联之下又成立了“青年文艺创作者协会”与珠海的文艺创作者时有联系,互相促进特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
这本散文特写集对各种新事物采用各个角度,哪怕是一鳞半爪,短短的随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区崭新的面貌。给人读后有个共同的感觉是——人,坚韧不拔的开拓者,敢于摸索,敢于冲破陈规,勇于创新的人。特区的建设者,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步伐,他们提出了“时间是财富,效率是生命”的响亮口号。这是一个已付诸不断实践,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口号,它已变成特区建设者们共同恪守的铁的信条。
因而,外地去到特区的人,会感到欢乐的生活节奏感,会感到自己身上的热血也在奔流。在党和国家继续开放一批港口的今天,许多人会对特区建设更关心。我想,这个集子也会让读者感到新生活音乐般的节奏感。会使人体上的血加上温度的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