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需要你啊——“软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18
第3版()
专栏:述评

需要你啊
——“软科学”
本报记者 艾丰
“木桶理论”
您见过用一块块木板箍成的水桶吧,假若这些木板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哪一块呢?最长的吗?不。平均长度吗?不。它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这是经济管理和决策当中一个重要原理,即所谓“木桶理论”。
现在,我的面前就有这样一排“木板”——我国造船工艺水平分析比较表。复杂的造船工艺被分解成四十八项技术,四十八块长短不齐的“木板”。一眼我就找到了那块最短的板儿——管理技术。
“看,如果不把最短的这块补起来,长的那块即使再加长,也不会提高造船的综合水平。”
感谢图表的绘制者,以高级工程师甘次地为首的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总体研究室的同志们。他们工作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花费大量劳动,把复杂的经济技术问题分析得如此清晰,更主要的在于他们进行的是一项开拓性的重要工作——经济管理咨询。
1982年10月以来,他们已开展了“造船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的工作,上述图表不过是其中一小例而已。
预见管理
这样的信息早就在冲击我们的大脑了:
某外国专家参观我们的工厂后说:这个厂按我的办法管,设备不用换,产量可翻番。
某部长说:我这里最需要的是懂得经济战略的通才。
某科学家与此不谋而合:中国缺乏科技人才,但更缺懂科学的管理人才。
实践使我们懂得:发展生产、获取效益,不仅要靠生产技术,还要靠管理技术。这就如同关云长的本事,不仅在于他有一把青龙偃月刀,更在于他有一套舞动这把大刀的招数。当然,现代化的管理决不是靠个人掌握的“招数”就能奏效的。它需要社会上有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对它做专门研究。
记者参加过中国船舶总公司规划部召开的一次咨询会。“七五”计划中,我国造船的指标定多少为宜?为实现这个指标,什么途径的经济效益最好?投资、劳力、技术进步,各应占多大比重?甘次地和综合研究室的同志,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拿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并且利用微电脑随即计算和打印出八十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提出三种最有代表的方案。没有对国内外造船管理的系统研究,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难怪规划部负责人对此做了充分评价:“这一工作使本行业决策科学化迈开了第一步。”
规划需要咨询,日常经济活动也需要吗?同样需要。比如造船,外国人来定货,你要报价格。报多少?一条大船就是一座海上城市,迅速报价又谈何容易!粗粗估算,报高了,没有竞争力;报低了,自己吃亏,人家还以为你的货次。怎么办?管理咨询来帮忙了。记者在上海造船工艺研究所,看到一个“船舶报价体系”正在通过鉴定。这个体系运用电脑,不仅可以很快报价,还可以很快拿出初步设计,绘出船的造形。
“为了领导,必须预见”。可见,现在实行这句话,必须有现代科学的方法。
软硬兼施
上述“木桶理论”、“预见管理”都属于“软科学”的研究范围。
上海出版的夏禹龙等编著的《软科学》一书认为,它的内容一般包括:科学技术论、现代管理论、系统分析、科学学、预测研究等。“软科学”借用了“软件”这个概念,正如计算机离不开“软件”一样,今天的“硬科学”,如各种新的技术装备的应用等等,也离不开“软科学”。“软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新兴科学,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数学和哲学的方法,去研究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最优的方案。
利用“软科学”与利用“硬科学”有相当的不同。我国某船坞改造,向某外国公司咨询,花了高额费用自不必说,还要把我们的经济情报和经济战略告诉人家。另一家船厂花了数万元费用向另一外国公司咨询管理,但人家提的那一套方案,因不合我国国情,只有束之高阁。这说明,在“软科学”方面,更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要研究适合我们自己条件的“拳路”。
“软硬兼施”——这就是我们的方针。针对目前的薄弱环节,更应强调:抓紧“软”的。
“软科学”并不软弱。领导要重视,大家多宣传。要鼓励有经验的“硬”人才,转入“软”的领域。要建立、健全这方面的研究机构。要给予“软科学”成果以应有的评价。要舍得在“软”的上面花些钱(一些发达国家统计,企业花在预测上的经费,至少以三倍经济效益收回)。当前的改革,需要“软科学”的指导;不吃“大锅饭”的企业,也会增加对“软科学”的需求。
多少年后,再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可能认为它是在讲“1+1=2”;但现在,我们还需大声呼喊:“需要你啊——软科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