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苏南内河航运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21
第2版()
专栏:

苏南内河航运忙
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在纵贯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和几千公里的内河上,千船竞发,百舸争流,运输十分繁忙。
历史名城镇江,北靠长江,京杭大运河和沪宁铁路贯穿境内,是苏南与苏北地区物资集散地。近年来,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来往货物增加,使镇江港和火车站的货物积压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镇江市航运部门开办了“扎口运输”业务,把过去由生产、经营单位或由个人去火车站办理取货手续的做法,改为由航运部门统一取货,成批物资由船队直接送到各个单位,零星物资用船先运到各县,再分别送到乡镇或个人家中。这样一来,缓和了物资积压现象。近两年来他们又建立了水陆联运服务公司,把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更紧密地连结起来。如今,各地通过镇江火车站转运的物资,只需办一次手续,就能“一票到底”,由航运部门负责送到指定地点。
目前,“扎口运输”和“一票到底”的联营服务,已在徐州、无锡、苏州等地推行,内河航运在促进工农业发展中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江苏,人们把纵横境内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比作内河航运的“大动脉”,把千万条支流比作“微血管”。为了让大小“血管”都畅通无阻,各地对开挖新航道,清除淤泥,加宽河面,整理河床,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扬中县三茅大港是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由于淤塞严重,多年来这里有近十公里航道无法通行。1982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彻底整治这段航道。扬中县很快组织了劳力,一个冬春就挖出了一条宽三十米、深十米、长近十公里的新河道。瘫痪多年的三茅大港复苏了,每年通过的货运量达到二百多万吨。
京杭大运河穿过无锡市区的一段河面,近年来由于货运量的增加,显得狭窄起来,成为“卡脖子”航段。不少企业要求新开一条运河。经过五个冬春的奋战,去年12月,新运河正式通航。航道从京杭大运河分流出来,穿越市区后,再与大运河合流。新运河的修成,加大了内河航运能力。今年第一季度,从这一航段通过的物资就达一千多万吨。
在苏州,市交通部门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苏州市境内三十多公里长的内河航道,现在多数得到了利用。全市95%的物资,都是靠水上航运送往各地的。
在码头上,记者见到一个船队,它是由船员包四郎邀约十个运输户组成的联合体。他们经常在无锡、苏州和杭州间为乡镇企业赶运紧缺物资,为车站、码头抢运零星物品。
象包四郎这样的船队,在江苏内河航道上到处可见,仅苏州地区就有九千多个。他们拥有约七万四千多吨位的大、小船只,为国营和集体运输业拾遗补缺,成为水上运输一支新的生力军。
本报记者 彭自襄 谢石言 陈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