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鸡博士许志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23
第8版()
专栏:

鸡博士许志俭
萧乾
五 大显身手
1977年,正当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时,有一天,许志俭在香港《大公报》上看到中央关于科学养鸡的号召。他立刻从美国给中国农业部写了封信,表示愿意回来义务帮助祖国发展现代养鸡业。同年10月,他收到农业部打来的一封电报,要他“速来京交流技术经验”。他立刻向他所在的蛋城鸡场请了假,就飞来北京。
鸡博士请来了,就开个训练班呗。最初只有农业部和畜牧局的十几位技师参加,时间定为七天。哦,没料到养鸡还有那么大学问!饲料含的维生素要计算得那么精确,种鸡遗传学的基因那么复杂,过去笼统称作鸡瘟的,分门别类起来,原来也够开个小医院的!于是,学员一下子扩大到将近五十名,时间也延长了一倍。
鸡博士是请假来的啊!看到凭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可以大显身手了,他就决心回去辞掉那副场长职务,来为祖国效劳。
鸡场老板听说他要辞职,就愣了。
“你对薪额有意见?尽管说出来,好商量。”他当时的年薪是五万美元。“别忘了,咱们可是拥有四百五十万只蛋鸡的世界上最大的蛋鸡场。”
“不,不是对薪额有意见,我就是要回中国大陆,去帮助那里建设现代化的鸡场。”
“你准是发了疯!”老板边指着他,边激动地从转椅上站了起来。“难道你不晓得那里成天闹什么文化大革命,把人当猴儿耍,耍够了叫你死个不明不白!你是奔六十的人了,还去冒那个险?”
许志俭说:“你根本不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心仍然是同祖国相连着的。我回去一文薪金也不要,就是要让中国也用科学方法来养鸡。”
老板茫然地摇着头,认为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同时又友善地说:“什么时候你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尽管回到这里。你还是这座鸡场的副场长。”
许志俭懂得这句话不啻是给他作的鉴定,他不加可否地笑了笑。
路过香港时,他和两位早年的友人刘浩清和邓焜重逢,就向他们谈了自己的抱负。两人都深受感动,并且合捐了三十多万美元,供他购置科学养鸡的器械。他们唯一的要求是把首创的鸡场设在广州。
于是,鸡博士就在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动手建场了。他选定距广州市二十一公里的黄陂境内一座荒山脚作为场址,在那里饲养起由美国引进的两万五千只蛋种鸡和一万只肉种鸡。种鸡刚到时,都养在保温伞下面。每天傍晚他总把温度仔细调好才走。可他还是不放心。头一周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都爬起来,从东方宾馆开车,老远跑去看看。
这位义务专家工作起来简直吓人。把他在洛杉矶数年学到的知识和多年在美国大鸡场任职积累起来的先进经验,浓缩成三五个月的教程,可不是件容易事!1980年夏天的广州,热得象蒸笼。他白天舌敝唇焦地讲课,晚上备课到深夜。他恨不得把来自全国许多角落的农村青年,一下子就统统培养成养鸡专家。他每天的工作差不多要两个八小时才能完成。除了帮助建鸡场和教初高级班之外,听说青年们想学英语,这位鸡博士说:“对,要保持先进,就得能看外文资料。我来教你们,从ABC教起。”为祖国的养鸡事业,他就是那样不辞劳苦地工作。
一次习仲勋省长去参观鸡场,许志俭正在市内教课。为了见到这位鸡博士,他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杨尚昆市长也时常在深夜派人去东方宾馆看望鸡博士,嘱咐他切不可过累。亲人对他的关怀,使他铭感在心。
1979年7月,鸡博士荣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在举行仪式时,他深深感到祖国对他的温暖。虽然广州市和北京畜牧局一直供给他的膳宿,但他在美国的女儿要交学费,离婚的妻子要赡养金,带来的贮蓄眼看要花光了,可他就是不忍得让国家在他身上花钱。他跑回美国,找到美国饲料谷物协会驻京办事处主任这么个差事。这样,他就可以从旁继续为推动我国养鸡事业做出贡献了。(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