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心血管病人的佳音——记苏州丝织试样厂高级工程师钱小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26
第5版()
专栏:科技人物

心血管病人的佳音
——记苏州丝织试样厂高级工程师钱小萍
张惠明
手术台上躺着一位青年女工。上海胸科医院外科大夫打开她的胸腔,把一段患有肿瘤的主动脉切除,接上一根洁白、柔软、富有弹性的毛绒型人造血管。手术后十四天,这位女工便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后就能参加劳动了。
给这位女工带来福音的是我国第二代人造血管,它的设计者是苏州丝织试样厂的设计人员钱小萍。
钱小萍1957年毕业于浒墅关丝绸工业学校,被分配在苏州丝绸研究所从事产品设计。翌年,纺织部和卫生部给该所下达了研制人造血管的科研项目。当时,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能生产普通合成长丝纤维人造血管,也称为“第一代人造血管”。为了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刚满二十岁的钱小萍和老设计人员一起研究,于1959年研制成功了尼龙人造血管。1963年,他们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机织涤纶人造血管,并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国家科委出版了他们的科研报告。正当钱小萍进一步攻关时,一场动乱来临,科研工作被迫中断。她因“出身不好”被下放车间劳动。
1975年初,已调到苏州丝织试样厂的钱小萍,看到了上海胸科医院同志拿来的一段毛绒型血管样品,是国外在针织纬编机上生产的,性能比第一代人造血管好。在上级的支持下,她和有织造经验的林增华等技术工人开始了研制工作。
钱小萍通过调查研究,考虑到国外针织毛绒型人造血管在血液流通时,会随着血压的变化变形、渗血,便决心结合自己研制第一代人造血管的实践经验,走我国自己的道路,研制生产机织毛绒型人造血管。她翻阅了国内外关于管状组织结构的大量资料,在技术工人的密切配合下,经过一百多次试验,终于在1977年设计生产出了理想的毛绒型人造血管。
1979年,在有我国著名的胸科专家、教授参加的临床鉴定会上,这种新结构的毛绒型人造血管被正式称为“我国第二代人造血管”。这种人造血管具有孔度适当、手术时不需要预凝、管壁渗血少、组织愈合好等特点,物理性能和内在质量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授予1980年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83年三等发明奖。
目前,苏州已能生产十种口径、二十只规格的毛绒型人造血管。
去年,四十三岁的钱小萍已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当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在,她正和医务工作者配合,研究人造肌腱,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附图片)
图为钱小萍在工作。 沈锡锡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