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技术能人”为什么至今还在“待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28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技术能人”为什么至今还在“待业”?
在河南开封市有一个被人称为“技术能人”的科技人员,叫赵景元。然而,令人十分奇怪的是,这个“技术能人”竟多年找不到职业。
1958年,当时年仅十八岁的赵景元,在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就学时,因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不久,他从郑州郊区到信阳农村,从杞县到开封市郊区,二十年来,不是住牛棚,就是受管制,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4年,因照顾半身不遂的老娘,才被调到开封市里。他白天在街道企业做临时工,夜里在家为一些工厂描绘图纸,搞图纸设计、美术字绘制,以挣钱养家糊口。
艰难坎坷的生活,并没有动摇赵景元对党对人民的坚强信念,他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买图书整资料,刻苦钻研国内外先进技术。1977年,他应聘到开封市南郊大李庄一队办企业。他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水表采用铜质搪瓷表盘,不仅耗费大量金属铜,造价昂贵,而且寿命短,决心进行革新。他在缺少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研究出新的工艺流程,带领八个姑娘办起了表盘厂。自1980年以来,这个厂生产的表盘质量,一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先后与上海、宁波、芜湖、常德等四十家水表厂签订了合同,用该厂表盘装配成的水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到加拿大、伊朗等八个国家。他领导生产的表盘,一度占到全国水表盘产量的近一半,为公社和大李庄一队创造了一百多万元的利润。群众称赞说:“知识分子管大用,一人富了一大片。”
当记者访问赵景元时,他笑了笑说:“这算不了什么。我掌握的科学技术真正用在表盘厂的还不到1%,有些在国内还是少见的。”说着,他顺手从抽屉里拿出两项前几年研究出来的成果,一个是冷光管,一个是化学冰袋。冷光管是他与科研单位一起,采用萤火虫发光的道理制作出来的,具有广泛的用途。赵景元感叹地说:“象我这样没人管、没人问、没有正当职业的人,研究出来的东西,到哪里去应用啊!”
就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知识分子,从被错划“右派”到现在,除了他的母校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为他平了反,补发了毕业证书外,他的问题二十六年来一直无人过问。赵景元找到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得到的答复是,你的工作学校没法安排。找到开封市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他们说:“你不是国家正式编制的科技人员,我们不管。”赵景元到郊区区委要求给他套改技术职称,郊区科委主任说:“你不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不能给套改。”表盘厂的领导机关南郊公社和郊区区委认为,赵景元只是一个被雇佣的人,落实他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属他们的工作范围。几年来,赵景元腿跑细了,嘴磨破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赵景元虽然工作很好,但处境却十分困难。他心直口快,对搞不正之风、挥霍集体钱财的行为看不惯,经常爱提些意见,得罪了一些人,各种非议往往从天而降,寻衅闹事的现象不断发生。他不得不在办公室安装了一个电铃,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1982年,群众评选赵景元为市农业劳动模范,但到了区里却被卡了下来。赵景元想离开这里,找个用武之地,公社和郊区的一些领导虽然认为赵景元骄傲自满,是个爱提意见的“刺头”,但又舍不得这棵难得的“摇钱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可是,时隔五六年了,党的政策为什么在赵景元的身上得不到体现,难道让这个有作为的知识分子一直“待业”下去吗?
本报记者 翟启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