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电视剧的创业与创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7-30
第7版()
专栏:

电视剧的创业与创新
蔡骧
第四届电视剧“飞天奖”得奖剧目中,有几部值得我们注意。获单本剧一等奖的《女记者的画外音》,以独特的样式描绘了工业战线改革带头人的风貌,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获短剧一等奖的《老梅外传》,以“漫画式”的喜剧姿态与观众见面,使观众从捧腹大笑中领悟到不少东西。儿童剧两个获奖剧目之一《小佳佳游园》,以“哑剧式”喜剧方式出现,不但大受儿童欢迎,而且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这三部有“创新”特色的电视剧全部获奖,反映了观众的喜爱和希望。
电视剧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第一代电视剧是“直播”电视剧。十年动乱后,出现第二代电视剧,其特征是由“直播”改为“录相”,“布景”改为“实景”(历史剧例外),用单机拍摄,生产流程和电影一样。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电视剧的结构向电影靠拢,许多导演认为“戏剧式”结构是“落后”的,电视剧只能学习电影,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这两代电视剧,除了结构上的变化外,品种、样式也有发展。在第二代电视剧中,出现了“连续剧”、“武打剧”、“侦破剧”等。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得到极大的丰富,增强了反映生活的能力。从1978年算起,六年中,全国拍摄的电视剧近千部。从七十多部获奖剧目中,可以看到电视剧的长足进步。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电视剧有了发展,电视机的发展更快。自1978年以来,涌入家庭的电视机数以百万计。据说,1984年每天看电视的人数约有一亿。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剧的发展便大大落后于形势了。三年前,观众的呼声是增加电视剧的数量,如今则要求提高质量,甚至有人说:“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当前的问题是要让数量暂时稳定下来,把质量搞上去。
提高质量是个复杂的课题。本文所说,只限于创作思想的解放。上述三部电视剧的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女记者的画外音》的创新,在于编导者不受电影或戏剧框框限制,熔广播、电影、戏剧技巧于一炉。这一实践,很有意义。近年关于电视剧个性(特性)的讨论,几经提起,未见深入,关键在于实践不足。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实践,因客观原因,未能衔接。许多人不了解播出手段对电视剧有何影响,不少人对戏剧化结构及语言功能持否定态度。这些都妨碍了对新的表现形式的探索。《女记者的画外音》的出现,尽管有些人说它“粗糙”,却不否定它的创新之意。而且作为尝试性的艺术实践,也都认为它是成功的。
《老梅外传》和《小佳佳游园》,别有一番新意。这两部电视剧,样式上未必比《女记者的画外音》新。“哑剧式”、“漫画式”在戏剧、电影史上不乏先例。但编导者把它用于电视剧,糅进了电视特点,确实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老梅外传》,在不少人认为电视的特性就是“真实”,因而一切求“真”的气氛中,它独能不拘于生活真实,大胆作漫画式夸张。这一实践,使人们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至于把电子技术用于加强喜剧节奏,制造喜剧效果,无疑是一种创新尝试。
《老梅外传》和《小佳佳游园》都是喜剧,这是它们深受观众欢迎的原因之一。我国的电视剧一向很严肃。严肃是必要的,但严肃的创作态度与严肃的戏剧不是一回事。有严肃的戏剧,也应有轻快些的多种风格、多种样式的戏剧。现在,电影与戏剧都在注意喜剧的创作。电视剧更不能忘记在电视喜剧上创新。
上述三部创新之作,给观众带来极好的信息。它表明电视剧已经迈开脚步,进行探索。事实上,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又增加了几种样式:电视小说,歌舞电视剧……。今后在传统的“戏剧化”、“电影化”电视剧之外,势必要出现更多的“广播化”、“小说化”、乃至“散文化”电视剧。电视剧必须在多种多样题材与多种多样形式并存的条件下,它的个性才能充分显示,才能获得发展。
八十年代的电视剧工作者必须理解,电视剧本身是现代科学的尖端电子科学的产物。而电子科学是侵入性极强的科学,它侵入家庭,侵入生活,侵入文化艺术。因此,电视剧也具有“侵入”的属性。它对一切艺术形式都抱“拿来主义”,又对一切艺术形式实行改造和挑战。电视剧工作者既然是电视剧艺术的创业者,就必须有点“侵入”精神才行。
如何“侵入”?那就是“创新”!
在这条路上艰苦地开拓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