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青藏高原上的壮丽诗篇——修筑青藏铁路宁格段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01
第2版()
专栏:

青藏高原上的壮丽诗篇
——修筑青藏铁路宁格段纪实
新华社记者 刘金桐 党周
一条钢铁大道从海拔二千二百多米的古城西宁向西延伸,越草原、穿山洞、走戈壁、跨盐湖,直抵昆仑山下的新兴城市格尔木。这就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
这段全长八百六十多公里的铁路,大部分路基都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比著名的东岳泰山还要高出一倍。这里空气稀薄,含氧量只相当于海平面的70%左右。这里的冬季长达半年以上,风沙之大也为其它地区所罕见,八级以上的大风每年至少要刮七十天。此外,全线还有三百五十公里地段是无水区。
在这样的条件下建成铁路,不仅是我国铁路建筑史的一个创举,而且也是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1974年9月,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两支部队和大批科技人员开进了青藏高原,摆开铁路建设的战场。
穿过天然屏障关角山
青藏铁路溯湟水河而上,经青海湖北岸,然后展转正西,向一道横空出世的天然屏障——关角山延伸。关角山海拔四千零八十米,横亘在风景绮丽的天竣草原和浩瀚的柴达木盆地之间。打通关角山长达四千零六米的隧道,犹如启开了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这座隧道轨面标高三千七百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隧道。它通过的地段,岩层褶曲断裂,极易塌方;山洞内地下水的涌水量一昼夜最大达一万多立方米;隧道内空气稀薄、缺氧严重。人们把凿通关角隧道,比作“从老虎嘴里拔牙”。为了赶进度,某部二连的干部、战士一天三顿饭在洞里吃,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厚厚的棉工装被汗水浸湿;偶然碰到停电,战士们就顺势躺倒在泥水里打个盹。收工时,总有几个战士腿打颤,迈不开步,被人搀上平板车拉出来。在这样十分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这个连队没有延误过一天工。
这座隧道在施工的三年时间里,由于岩石松散共发生过大、小塌方一百三十多次。但英雄的铁道兵指战员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一次次塌方,胜利地向前挺进。
在盐湖上创造奇迹
铁路穿过关角隧道后,顺坡而下,经乌兰、德令哈的茫茫戈壁、草原,穿过泉吉峡隧道群,来到了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的察尔汗盐湖。铁路要穿过的盐湖长达三十二公里,还有大片盐渍土和饱和粉细沙震动液化地段,都属于铁路建设上的特殊不良地质地段,有人把它们称为铁路施工的禁区。盐湖上,草木绝迹,飞鸟不过,连空气也带咸味,衣服、被褥和帐篷,不出两三个月就被盐腐蚀得象纸一样脆,一捅就破;新鲜蔬菜放在地上,几天就变成了咸菜。征服盐湖的战斗,是一场人同自然界的顽强较量。
铁道兵某部接受这项施工任务后,争分夺秒,白天黑夜苦干。有些施工队经常从早上八点干到夜晚十二点钟还不肯收工,团长不得不下令关掉电源,强迫他们收工。经过十个月的艰苦奋战,他们在这段路基上共打入挤密沙桩五万六千根,灌沙四万八千立方米,钻孔总进尺达十三万六千多米,相当于十五座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闯过饱和粉细沙震动液化地段的难关后,溶洞区又挡住了前进的去路。施工部队指战员同科技人员一起,趟着发黄的卤水,象梳子梳头发一样来回“梳”几遍,把所有的溶洞都找出来。然后,他们用砾石把一个一个溶洞填满捣实。铁路路基就这样胜利通过了盐湖中的“脓疮”地带,继续向盐湖腹部延伸。
在盐湖腹地,湖面那层盐壳坚如花岗石,推土机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只在盐壳上划出一道道白印。打眼放炮,一炮只能崩出一个不到一米大小的盐坑。怎么办?盐层遇到水,就会变得疏松,对付盐壳,最好是水攻。盐湖上淡水贵如油,可是,如果能炸开盐壳却有取不尽的卤水。当时正值风季,五六级大风整天刮个不停,卤水飞溅到战士的脸上,皮肤立即红肿;战士们手上震裂出道道伤口,沾上卤水,痛得火烧火燎。战士们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把这一段施工最艰难的盐岩路基抢修了出来。
青藏铁路宁格段工程,是科学与劳动、智慧与勇气、实事求是与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铁路建设者们用汗水、青春和生命筑成的高原彩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