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慈母和良师——记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优秀班主任郭嘉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01
第3版()
专栏:

慈母和良师
——记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优秀班主任郭嘉燕
本报记者 刘远达
在云南省保山县,许多学生的家长,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到郭嘉燕老师的那个班。连保山第一中学的教职工也是如此。
家长们的这种信赖,是郭嘉燕用二十三年的实际行动赢得的。她出身在一个旅缅华侨家庭,小时随父母回国定居。那时候,她的志愿是将来作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读中学的时候,她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孩子们的纯真深深感动了她。于是,她改变初衷,决心作一名教师。报考大学时,她报的三个志愿,都是师范学院。
1960年,她由昆明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到保山一中工作。从此,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感情,把自己的一颗心,全部交给了学生。她有三个孩子,她同每一个母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儿女,但孩子们从她那里得到的爱抚,远不如她的学生多。有一次,学校安排她那个班上山劳动,她的小女儿正好生病发高烧呕吐。她真想留下来照料女儿,但一想到六十多个同学上山劳动更需要照料时,毅然把女儿托付给一位大妈,领着学生劳动去了。平时,每天晚上,她布置好孩子的学习,就锁上门,到教室陪同学们上晚自习,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天长日久,每到晚自习铃声一响,她的小女儿就催她:“妈妈,你锁上门,到教室去吧!”
郭嘉燕把一位母亲的爱,全部倾注到她的学生身上,学生的衣食饱暖,无一不挂在她的心里。她说:“做一个教师容易,做一个良师难。要做一个良师,就要有爱生之心。”
新生入学了,按惯例,郭老师到学生寝室看看同学们。不少家长都为自己刚升中学的孩子准备新被子、新床单,只有一张床上的被子又破又烂,分外惹人注意。
“这是哪位同学的床?”郭老师问。
“我的。”董永生走上前,难为情地说,声音又低又小。
郭老师见董永生这样,知道他很难受,赶忙转了话题:“你爸爸作什么工作呢?”
董永生摇摇头,不作声。
“妈妈呢?”
董永生还是不作声,泪水却如泉水般涌出来……原来他是一个孤儿,九岁死了爸爸,十一岁又死了妈妈。全靠生产队照顾,才读完小学。郭嘉燕了解这个情况之后,急忙向学校领导反映,为董永生申请了助学金和生活补助费。领到钱后,郭老师又带着董永生到百货公司,挑选了董永生喜欢的布,连夜为永生缝好新床单。从此,郭老师从生活上、学习上处处关心他。董永生又重新得到了亲人的爱,心情开朗了,学习和思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入了团,当了班干部,成了班里的优秀生。
作为一个教师,对品学皆优的学生自然喜爱,但郭嘉燕从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对优秀学生,她经常提醒他们应该注意克服那些缺点;对于后进学生,那怕一小点优点,她也及时表扬,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她说:“一些后进学生,本来就有自卑感,如果不能帮助他树立信心,就可能破罐子破摔。他们特别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一个教师,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决不能爱几个,讨厌几个。”班上有个学生,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染上了一些坏习惯。郭嘉燕几次登门家访,家长也不以为然,甚至还为孩子辩解。渐渐地,孩子学会了抽烟、赌钱。有一天,孩子输了钱,回家要钱还帐。父母又气又恨,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打完了又拿钱让他去还帐。郭老师听说了,就赶到这个同学家里去说服。可是,他们对郭老师的话一句也听不进。郭老师打听到这个学生的哥哥刚从部队转业,就去请他协助做工作。根据郭老师的建议,这位学生的哥哥召开家庭会议,帮助父母克服溺爱和打骂弟弟的毛病,以后又经常给弟弟讲做人道理。郭老师没有在同学们面前提这个学生的事,而是经常同他谈心。有一天,这个同学在大扫除时,见剩下的垃圾扫不进簸箕,就用手一点点捧进去。一次上山劳动采茶,他采茶比别的同学又多又好。在班会上,郭嘉燕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他。郭老师无私的爱滋润了孩子的心灵,他终于醒悟了。初中毕业后,他参加了工作,表现很不错。
学生从郭嘉燕那里学习知识,更从她身上学习怎样做人。从衣着仪容到言语行动,郭嘉燕老师都成了学生学习“做人”的生动榜样。她这个班的学生有礼貌,守纪律,不管哪个老师来上课,同学们都认真听讲,上完课,学生们端上一盆水,送上毛巾,请老师洗手。二十多年来,她带的学生一批批进来,又一批批走了。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升了学,有的成了研究人员,他们走了,却时时想着郭老师。从外地学习或请假回来,往往一放行李,就直奔学校,向敬爱的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们从天南海北写来一封又一封信,向老师报告取得的成绩,谈论各种思想问题。看到这些信件,郭老师感到无比的欣慰,她感到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了自己的一点力量。(附图片)
郭嘉燕老师与同学亲切交谈。 本报记者 李玉龙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