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多数与少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02
第2版()
专栏:杂谈

多数与少数
江畅
读完《在“转变”中看多数》这篇报道,让人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看待农村形势,怎样认识“少数”,怎样对待“多数”,又怎样让“多数”赶上“少数”?
过去,吃“大锅饭”时,“一匹马奔跑”,看不出快慢。这几年,农村改革初见成效,出现了万马奔腾之势,一批有知识、懂技术、有胆略、会经营的“能人”,走在前头,冒了“尖”。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又是少数。对待这些“少数”,有几种不同态度。一种是积极扶持,“一花引来万花开”,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一种是“红眼”,见尖就掐;还有一种是满足现状:“汇报有讲的,参观有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些陶醉了;“多数”的状况如何,了解不多,关心也不够。
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是领路的。目前农村很多地方的情况是:“吃活饭”的,冒出来了;“吃死饭”的,冒不出来。象皇甫村、东韩村,农民“想富无路,求富无门”。“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要使这些“吃死饭”的“活”起来,也投身到商品生产中来,这是个艰难的过程。这一步比不吃“大锅饭”要艰巨得多。所以,不能停顿,不能陶醉,更不能掐了“少数”等“多数”。
在柳青同志的《创业史》里,梁生宝是个光辉的形象,他带着分到土地的农民走合作化道路。那时,梁生宝是少数,是带领多数前进的少数。而作为梁生宝原型的皇甫村党支部书记王家斌同志,在商品生产这个大变革中,又成了多数。面对终南山,仍然是割草、扎扫帚,连养奶牛的风险都不敢担。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用王家斌的话说,就是“有吃,有穿,手中还有点零花钱,这就不错了。”显然,这种精神状态,是缺乏商品生产的魄力的。就连当年的“梁生宝”尚且如此,可见,把多数农民从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做社会化、商品化的生产者,该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勿把开头当过头”,现实与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距离还远得很呢!我们重视少数,就如重视火车头,因为他们后面有一个要跟上来的多数,决不是为少数而少数。谁引导象王家斌那样的农民走上新的富裕之路,谁就是在谱写新的《创业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