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四十九封读者来信转出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04
第5版()
专栏:

四十九封读者来信转出以后……
本报收到的读者来信,除在报纸上发表和选登内部刊物以外,多数都按规定转有关党政部门处理。这些信转出后的下落如何呢?有什么经验教训呢?这里,我们就局部地区的情况,向读者作一次汇报,并希望通过这一汇报,引起其他地区有关部门和同志的注意。 ——编者
1983年初,我们将一个月内来自安徽省阜阳、六安两地区的六十八封读者来信,转给地委处理。今年3、4月间,记者到这两个地区中的十三个县、市,走访了二十一位写信人,调查了这批信中的四十九封信的处理情况。
这些信大体的行程是:报社——地委信访办公室——县、市委信访办公室——县、市所属的部、委、办、局和区、乡(具体处理信访的部门)。
每到一地,我们先请具体处理信访的部门介绍调查处理情况,再找到来信人交换意见。一路行来,我们了解到有十一封信处理得较好。霍丘县临淮岗二级站的宋玉才因病双目失明,要求进盲人学校读书,因不符合有关规定等原因,一时满足不了要求。但县民政局并未因此不管不问,而是一面积极向省民政厅反映,一面向宋说明情况,除数次书面答复外,还给二级站领导打电话,希望他们根据宋的情况给以必要照顾。还有霍丘县孟上区医院一职工反映的关于计划生育问题、利辛县王市税务所人员执行任务时受到无理围攻等读者来信,也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比例数摆在面前:11∶49。处理得较好的信只占22%。其余的信到底处理得如何?原因又是什么?
行前,我们曾认为党中央历来强调要重视信访工作,再说,这些信已转出一年多了,不会还有被置之不理、打入冷宫的吧!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六安市造纸厂熊先进的女儿长期患病,请某医院会诊时,人家不同意。他希望由医院做个诊断结论,即使治不好,心里也踏实。信由六安地委信访办公室转到六安市卫生局一年多,却连个简单的答复也没有。阜阳地区一封批评地区经委某领导的信,经地委信访办公室转到地区经委后,原经委主任一没研究处理,二没请示汇报,大笔一挥,批了“阅存”二字,便锁进抽屉。
与上面这些信的遭遇相比,其它信可算比较幸运,因为有人过问。但是,过问的情况又如何呢?
蒙城县的张学沛,平时爱看报,好提意见。前两年,他觉得农民负担重的原因之一是社队干部提留不合理。一次,大队书记等人来收提留粮和款,他又提了意见。不料话不投机,同队干部争吵以致相互撕打起来。不久,他被县公安局拘留了十五天,罪名是抗粮不交、打骂干部。省委信访处看到张的申诉信后曾指出,对张的处理是欠妥的。蒙城县委也不止一次派人调查了解。但是,由于公安局和区、乡有的领导,特别是原县委的一位副书记知错不改,使问题拖了很久未得解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不少。如蒙城县的刘顺祥集资办厂安排待业青年,被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错罚了款。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至今未彻底认错。
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最初将信转出时,曾请地委函告四十九封信中十五封信的查处结果。对此,大多数县、市都答复了。但我们这次调查发现,这些答复竟有一大半与实际情况不符。毫县位岗区退休教师田洪恩在“文革”中被批斗抄家,县委答复说,已公开宣布为他平反,赔偿经济损失二百二十元。可是当田洪恩见到记者时,竟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所谓赔偿,只是空话一句,他一分钱也没拿到。
这些失实的答复信怎么会顺利上报的呢?有关县、市委信访办公室的同志说:“我们对下面的汇报过于相信,没有再查核。”确实,一些信访部门对基层上报的答复信是很少复核检查的,下面怎么报上来,就怎么转报上去。这显然是不够认真负责的。当然,一些县、市信访办公室的同志也有难处。有的县信访办公室人员很少,甚至不足编制的一半,有的负责人长期被抽调在外;不少县信访经费偏紧,有的县办理信访的人员,办事靠双腿,连辆自行车也没有。他们说:“能用电话常催着点儿,尽快将复信报上去,就不错了。”
为何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呢?主要原因是在不少党政领导机关的日常工作中,信访工作往往排不上号。有的信访办公室只起个“守门员”、“收发室”的作用。有些应由主管业务部门查处的信,往往推给信访部门。信访部门一般不能独立办案,还得由业务部门查处。如拖着不查,也只好去催办。遇到难案,催起来更费劲。另外,有的办信人认为,信访这个差事不好干。你要真的认真去查,不是得罪了某个领导,就是恼了哪位上司,阻力可大啦!
看来,信访工作既需要上级领导的重视,又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还需要下面单位的支持。只要上下左右共同努力,针对现有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就可以使信访工作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本报记者 方良根 涂晓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