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人尽其力——记山东塑料试验厂治理“劳动组织膨胀综合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07
第2版()
专栏:

人尽其力
——记山东塑料试验厂治理“劳动组织膨胀综合症”
本报记者 陈海江
人浮于事,这是许多企业很挠头的一件事情。1980年,山东塑料试验厂共有职工上千人,而实际上六百多人就足够了。从1968年投产到1978年,这个厂共亏损一千一百万元,相当于全厂的固定资产总值,就是说,十年赔了一个厂。
精兵简政
对于那些不甘落后的干部、工人来说,吃亏损饭的滋味太难受了,他们主张对“劳动组织膨胀综合症”动大手术:从1980年底开始搞,最后只留三分之二的职工实行定岗定员,其余的人全部减下来。可是,减谁留谁?减下来的人干什么呢?
将要强,兵要精。厂领导思想一致,减人必须走群众路线,并且先减干部,不然难以服人。精简开始,要求照顾自己子女、亲友的电话和条子接踵而来,有人甚至施加压力。对此,厂领导坚决顶住。看到那些有来头的人都被列入了精简名单,闹情绪、不服气的“待减”人员不再吱声了。很快,厂管理部门减下七十五名干部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把二十个科室减并为十四个;又从生产岗位减下三百一十五名多余人员,基本做到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并且在岗位上实行定额生产。
天地广阔
人员减下来了,但怎么安置?三百多人仅工资每年就是二十万元。
如果眼光只在企业的围墙里面打转转,人员的确不好安排。可是当眼光投向社会,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济南市,有许多事无人干:大楼盖起来了,却找不到暖气安装队和油漆工;农民苦于磷肥不足;至于群众做衣难,吃饭难,行路难,孩子入托难等,都需要有人去解“难”。事情怪得就象是两块田,这边涝得厉害,那边却旱得龟裂。有人问:“咋就不能开个口子,把‘涝田’里的水流点到‘旱田’里去,让两头各得其所呢?”
提出“开口子”的人叫赵敬,当时是个车间主任。厂党委支持他,从车间抽出五十人外出搞暖气安装,不久就把钱挣了回来,常年背亏损包袱的工人头一次领到了奖金。接着,赵敬又从全厂抽出一百三十人成立“电器管道安装工程队”,1981年纯收入二十万元。如今,由三百多名富余人员和待业青年组成的山塑劳动服务公司和生活服务公司,下设十个服务队,经办油漆、电镀、磷肥和固体碱生产、服装加工、商业等二十多项业务,去年盈利达五十八万元。服务公司生意兴隆,天地广阔,不但解决了企业人浮于事的难题,而且为人尽其力、人尽其才开辟了道路。
责任制不可少
当1981年“电器管道安装工程队”拿回来二十万元利润时,“山塑”本厂只盈利三千二百元。为什么“一个萝卜一个坑”仍然成效不佳呢?
对比一下就清楚了:工程队是“背水一战”,他们离厂时,厂里说定只负责两个月的工资,以后自负盈亏。这就威胁到“饭碗”,逼得他们振作精神,努力工作;而“山塑”本厂“大锅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职工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看来,不建立严格的承包责任制,不给职工以压力和动力,光靠“一个萝卜一个坑”还不行。
“山塑”认真总结了工程队的经验,1982年在厂内实行了严格的承包制,当年就盈利五十二万元,比1981年猛增一百六十多倍。去年,该厂盈利又翻了一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