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熟视无睹”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08
第8版()
专栏:

“熟视无睹”症
日新
学习汉语成语,常常叹服古人构造语言之妙。以“熟视无睹”来说,细细咀嚼起来,就颇有兴味的。
“视”者,看也。与“睹”同义。怎么会看多了反而看不见了呢?《酒德颂》所言“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大约是这位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老先生饮酒过度,以致耳目虽未失灵,人却酩酊大醉,失去知觉,故而接收不了声、形“信号”的缘故。正常人何以会“熟视无睹”?人的眼睛,生就了是来看东西的。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眼睛产生视觉,乃是通过眼球(摄取景物形象)→视觉冲动(由视神经传递)→产生视觉(大脑)的过程完成的。很象拍电视(摄象)到放电视(显象)的过程。从这里来看,视觉的产生与“视”的多寡似乎又无甚关联。那毛病恐怕是出在第二个环节上。
生活中确有“熟视无睹”的现象:
——在公共场所,在“此处严禁停放自行车”、“此处严禁倒垃圾”的大字招牌下,多辆自行车、垃圾赫然在目,这是对公共告示的“熟视无睹”;
——在公共汽车上,一扒手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窃,却无人出来制止,这是对坏人坏事的“熟视无睹”;
——中央三令五申,《党章》、《准则》明文规定,党员干部不准搞不正之风,而有的人照样我行我素,这是对党的纪律“熟视无睹”;
——在某大城市里,乘车难、吃饭难、住宿难,服务态度差,群众多次提意见,但有关领导却毫无作为,这是对群众意见的“熟视无睹”。
上述“熟视无睹”者,并非“醉翁”,视觉器官也很健全,毛病是出在神经中枢——大脑上。它或者接收不了视神经传递而来的信号,或者对信号作不出应有的反应,变成了麻木不仁的状态。这些人,可以说是得了严重的“无睹症”。
“无睹症”的病因多矣。笔者妄加推断,一曰:“习惯性神经麻痹”。“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二曰:“政治衰退”。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失去了对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和胆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求进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曰:“作风上的官僚主义”。官气上冲,遮蔽双目。
哀莫大于心死。“无睹”,正是心死的表征。慎须早治,以防病入膏肓,导致政治生命的完全死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