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从粮食基地到牧业基地——吉林省解决粮食出路述评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09
第2版()
专栏:

从粮食基地到牧业基地
——吉林省解决粮食出路述评之二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解决粮多的上策是什么?吉林省的同志说,多渠道经营、深加工搞食品工业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出路是发展畜牧业,把商品粮基地建成畜牧业基地,变出售粮食为出售肉、奶、蛋、毛、皮。
吉林省位于广阔的松辽平原,耕地多,土壤肥沃,其地理纬度和资源状况大体与美国的玉米——肉畜带类似。实行大包干后,吉林省粮食连年丰收,每年可用作饲料的粮食多达一百多亿斤,主要是被称为“饲料之王”的玉米,加上几百亿斤秸秆、糠麸、饼粕、糟渣,发展畜牧业,可谓得天独厚。
但由于多种原因,吉林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粮食多得运不出,另一方面畜产品又十分紧缺。一年仍需从外地调进生猪三十万头,鸡蛋几十万斤,奶粉也不能自给,羊肉更难吃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构成必然要发生变化,由以吃粮为主逐步向要求越来越多的肉、奶、蛋转化,衣着也要求有更多的毛、皮。面对如此尖锐的矛盾,吉林省有什么打算、采取了些什么办法呢?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把商品粮基地建成畜牧业基地。
牧业是大农业的中心环节
人们常说:“畜多肥多,肥多粮多。”这就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来说只讲到了一半,“粮多”了又该是什么“多”呢?
畜牧业的发展会回答这个问题。在农牧关系中,如果一到“粮多”就停步,不再用余粮发展畜牧业,也还是一种短见。只有实现“畜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饲料多、饲料多畜多,畜多肥多……”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农牧之间完整的辩证关系。农安县原来只把眼睛盯在“抓粮”上,结果粮多了卖不出去,畜牧业又得不到发展,最后粮食产量也落下来。近几年注意用余粮发展牧业,把农产品转化成畜产品,改善了生态条件,出现良性循环,粮食越来越多,1983年总产十八亿斤,比上年增加48%;畜禽越来越多,已成全省的肉畜基地之一;人们消费的肉、奶、蛋量显著增加,人均收入迅速上升。由于资金多了,林、副、渔业得到发展,目前,多种经营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0%多。全国著名的产粮基地榆树县由于忽视粮多以后发展畜牧业,高产穷县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的变化,“大债县”的帽子还没有摘掉。失败和挫折教育了这个县的领导干部,他们说:“我们要从粮囤里跳出来,从头念《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豚’;大唱‘小放牛’和‘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政策要适应牧业的发展
吉林省有些地方“五谷丰登,六畜不旺”,其原因,主要是畜产品与粮食的比价不合理。据调查,卖肥猪一头,赚不着多少钱,有时还可能赔钱;养牛一头,三年出栏,卖三百五十元,而草料就值三百五十多元,不少人说:“养猪不如卖粮,喂牛不如卖草。”
畜牧业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受价格规律支配,粮草价格提高了,畜产品价格没动,农民养畜没有积极性。尽管有些地方三令五申,强调大力发展畜牧业,下指标,派任务,但效果并不显著。面对现实,怀德县双榆树乡采取措施:一是根据牲畜的需要,划饲料地,让农民自己生产饲料,降低成本,如养一头母猪给地五分,养一头肉猪给地一分半;二是定收购基数,按各户条件,定出收购畜产品数量,完成任务后允许自由宰杀,随便出售。结果一松百活,畜牧业上来了。今年这个乡生猪增加到二万五千八百多头,平均每人一点二七头,大牲畜比去年增加30%,羊的饲养量翻了一番。实践证明,政策的威力是无穷的,问题是采取些什么措施,使政策适应畜牧业的发展。
产前产后服务很重要
畜牧业发展了,饲料、防疫、配种、加工、出售,产前产后,服务项目很多。因此,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发展饲料工业。饲料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为搞饲料工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去年一年办起二百零一处饲料加工厂,除利用剩余的粮食外,还把树叶、牧草收集起来,按配方生产配(混)合饲料,年产一万多吨。今年上半年,这个县大牲畜比去年增加7.5%,羊增加36%,猪增加22%。今年将比去年多提供猪肉三百二十万斤,牛肉二十八万斤,羊肉十五万斤,鸡十九万斤,奶七十七万斤,蛋一百二十万斤。
普及畜牧科技知识。搞畜牧业生产,不是铁打的饭碗,哪个养畜专业户也不敢挂“免事牌”。为了减少损失,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和普及畜牧科学技术知识,逐步完成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白城地区把现有的一部分农业中专改为牧业中专,并建立了一些畜牧中学,培训畜牧技术员,建立起良种繁育和防疫治病服务体系,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搞好加工运销。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运销、加工跟不上,怀德县玻璃城子乡几百头奶牛有奶而不能挤,不少牛皮、羊皮被狗撕破没人收;榆树县环城乡农民黄秀谦养奶牛二十八头,去年挤奶七万斤,因为无处交售又不会加工,只卖了一万多斤,五万多斤或送人,或喂了猪。而吉林市丰满乡,吃一看二心想三,为畜产品寻找出路,根据牧业发展搞好加工、运销,以销促产。这个乡1982年养奶牛一千二百头,因为卖奶难,1983年初降到七百八十头。乡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筹资金,建起奶粉厂,敞开收奶,现在全乡奶牛已发展到一千五百头,产奶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