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鱼米结亲”——参观福建省农科院“立体农业”试验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0
第2版()
专栏:

“鱼米结亲”
——参观福建省农科院“立体农业”试验田
本报记者 张铭清
7月27日,记者顶着炎炎赤日,来到福州市郊某部队农场,参观福建省农科院在这里进行的“稻—萍—鱼”共生试验田。
在新插上晚稻的二十七个试验小区里不时有泼剌剌的鱼跃。放养了八十天的尼罗罗非鱼、草鱼和鲤鱼,大的已有巴掌大,小的也有寸把长。有的青脊红鳍、有的青脊白肚,活蹦乱跳,煞是好看。研究人员介绍说,这些小的都是尼罗罗非鱼,这种鱼繁殖能力特别强,在田里的已是“四代同堂”了。
福建省农科院从1982年开始进行“立体农业”的研究,现在已提出了稻田和蔗田两种立体结构模式。“稻—萍—鱼”共生是稻田立体结构模式。两年来,他们在福建山区、平原的四百五十多亩稻田里进行这种试验,已收到了稻、萍、鱼三高产的效果。试验表明,这是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空间和物质,把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建立多层结构、多级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充分发挥单位面积土地的负载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新路子。
在“稻—萍—鱼”立体结构中,由于鱼的游动松土,排粪肥田,鱼吃萍及杂草、虫等天然饵料,不但可以免除中耕锄草和种双季稻的犁耙田,而且可以防治病虫害。一般稻田需打药四次,试验田只需打一次,节省了药费及人工。试验表明,稻萍鱼共生田每亩稻增产10%左右,产鱼一百五十多斤,加之农药、肥料、人工的节约,经济收益接近翻一番。
主持这项实验的福建省农科院副院长刘中柱还向记者介绍说:用稻草接种凤尾菇,每亩稻草可收菇九百多斤,凤尾菇残渣可用来养蚯蚓,蚯蚓用来喂鸡,最后残渣、蚯蚓粪便可作肥料回田。这样,一亩地年收入可达六百元,比原来只种水稻的平面模式收入一百六十元翻了近两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