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摄影艺术进农家——记上海彭浦农民摄影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1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摄影艺术进农家
——记上海彭浦农民摄影活动
妻子要下地了,她舒心地笑着,回头对丈夫说,“我先下地了!”丈夫虽未在画面上出现,这对勤劳的年轻夫妇的欣喜心情,却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上。
一群毛茸茸的小鸭,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排成整齐的队列。作者摄下了这个镜头,取名《编队》。
一位年轻的农村姑娘,用手掩着微笑的嘴角,她是在同小姐妹说笑,还是在独自倾吐心中的秘密?这是《浅浅一笑》留给人们的回味。
谁是这些富有魅力的摄影作品的主人?是农民,上海郊区彭浦公社的农民。
他叫杨瑞德,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小伙子,《我先下地了》的作者。这几年,上海市郊农村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很快,农民生活普遍富裕了。可是,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能替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杨瑞德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自然风貌在变化;随着农民思想的解放,农民的形象也在变化。如何把农村新人新貌拍摄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巨变,汲取美感,这不是很有意义的吗?于是,他拿起了照相机,学习摄影。他一下子花了十七元钱订阅摄影报刊杂志,堆得床头桌上到处都是。盖新房,也不忘添加一间小暗房。他把照相机镜头对准广阔的农村生活,两年来有七幅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和参加摄影展览。
《编队》中的鸭群看上去很平常,但透过画面你会发现,作者潘一新有细致的观察力。
潘一新出外采风,看到放鸭人赶着鸭群走向湖心,连忙举起照相机,但被置于画面中心的却是一只大箩筐。这幅题为《牧》的作品,似乎是不合常规的构图,却正表现了放鸭人独有的劳动特点,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潘一新喜欢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把他认为美的东西表现出来,倾注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爱。
《浅浅一笑》的作者顾愉,是一位二十刚出头的农村姑娘。起初,她照片拍好了,常常为标不出题目而苦恼。后来,她学起了古典文学,整整一年,骑着自行车到黄浦区文化馆听上海师大教师开设的古典文学讲座。她说,古典词诗很讲究立意和炼句,学好了对摄影的取意和标题大有好处。《深巷,雨淅沥》、《情到酣处》、《浅浅一笑》,她的这些作品题目都得益于对古典文学的钻研。
彭浦的农民摄影,是一九八二年搞起来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三十多人的农民摄影队伍。去年,他们选出了七十六幅作品到北京展出,轰动了首都摄影界。两年多来,他们在上海市和全国的摄影评奖中,共有十九幅作品获奖。最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他们的作品编辑出版。摄影组的同志说,他们的父辈也曾拍过照片,那是被迫拍摄,是用在“良民证”上的“派司照”。解放以后,他们拍过“合家欢”,拍过留念照,可都是跑到镇上照相馆里拍的。而今,他们不仅参加拍摄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而且成为摄影艺术的创作者。从这个小小的侧面,不也能看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者的新风貌吗?
 徐春发(附图片)
上海郊区彭浦公社农民摄影组的成员进行摄影实践。
亦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