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不断地追求突破——陈光忠和新闻纪录电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1
第8版()
专栏:

不断地追求突破
——陈光忠和新闻纪录电影
本报记者 杨昌凤
有人说,面对电视的“挑战”和“威胁”,新闻纪录电影的天地越来越窄了,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编导陈光忠却说,新闻纪录电影领域里还有新大陆,有待于人们去发现和开拓。这并不是口头上的豪言壮语,而是他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得。
陈光忠从1950年随军参加纪录片《大战海南岛》采访工作开始,三十多年来,他摄制(编导)过《永远年青》、《华而不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啊!我的亲人》、《美的旋律》、《美的心愿》、《美的呼唤》、《莫让年华付水流》、《新起点》、《夺标》以及《赤子心——怀念廖公》等多部有影响的纪录片。新近又制作完成了优秀纪录片《零的突破》。
在《零的突破》里,陈光忠运用珍贵的史料,将人们带回到1932年、1936年和1948年旧中国运动员参加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四届奥运会遭受挫折、蒙受耻辱的情景之中。在那三次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都得了零分,使人痛感国家不振,如何能争得到运动场上的荣誉?接着,影片以炽热的激情,形象地展现了新中国诞生后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运动员奋起进击,夺得一项又一项世界冠军的场面,使人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盛衰,民族的荣辱,是怎样强烈地激荡着华夏儿女的心灵,从而使人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我国运动员迈着奋进的脚步走向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走向世界!
如何打破一般体育片的格局,更多地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感奋力量,是陈光忠多年来探索的课题之一。1955年,他与姜云川合作编导反映新中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永远年青》时,他的视野就不囿于体育场上比分的得失,而是着力表现运动员的精神状态;不作冷漠的有闻必录,而是把镜头对准运动员的心灵世界,拍出形神兼备、内心与外型动作都美的真切感人的镜头。这一点在以后拍的《美的旋律》、《新起点》、《夺标》以及《零的突破》里,表现得更为自觉,更加成熟。1982年在新德里拍摄第九届亚运会时,他根据新闻纪录片的特点,扬长避短——避不如电视片迅速之短,发扬在忠实反映事实基础上进行典型提炼之长,很好地拍摄完成了《夺标》一片。在《夺标》里,陈光忠以充满激情的镜头,着意表现出夺标者经历的艰辛和曲折,表现出他们在失败中受到的磨砺和胜利的欢乐。例如,镜头摄取了吴数德为了夺取举重冠军而苦练“加码”的镜头,朱建华在跳高中两次失败后的沉思,以及最后一次胜利的冲刺。还有被誉为“女铁人”的叶佩素在八百米赛时后来居上的毅力,女篮主将宋晓波战胜南朝鲜队后,脸上流淌着眼泪和汗水的特写镜头……。一个个画面,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夺标者的得分和名次上,而是着意渲染他们的奋进精神,和这种精神在十亿人民心中引起的强烈回响。
不落俗套,不作冷漠的旁观者,使纪录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陈光忠一贯追求的目标。例如,在悼念廖承志同志的《赤子心——怀念廖公》一片中,陈光忠不是一般地介绍追悼活动或渲染革命领导人逝世后人们悲切哭泣的场面,而是集中地、真实地反映廖承志同志平易近人、幽默乐观的性格特点,表现廖公对人民永远是热情真切、笑容可掬,对革命赤胆忠心的一颗赤子之心。
陈光忠在新闻纪录电影这片园地里已经辛勤耕耘了三十几个春秋了,现在虽已年过半百,但他在工作中仍然总是充溢着“永远进击,不断突破”那么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零的突破》刚完成,他又和同志们一起在积极准备摄制纪录片《我与祖国共命运》(暂名),向建国三十五周年献礼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他那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火热的心,以他那锐意图新的创作精神,他一定会做出更多的新贡献。(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