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人民教师周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3-05
第3版()
专栏:

  人民教师周元
李扬 李钟庆
(一)到了南村
柳河口是察哈尔省蔚县南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村南的杨姓大户和村北的李姓大户,因为无谓的纠葛,弄得水火不相容,便以村中的一道小河把柳河口分成了两半:北边的叫北堡,南边的叫南村。但是两村只有一个学校,教员只好轮流着教,今年在南村,明年到北堡。
一九四八年当地解放以后,经过人民政府的调解,两姓之间的仇恨算是逐渐消除了。同年的冬天,县里派田玉鸿到北堡去当教员;而周元则被派到南村。
周元一走进学校,真是满眼荒凉。校舍是几间破房子,又是少门没户的,屋顶露了天,地上堆满了杂乱的野草,墙上黑一块黄一块地粘满了马粪。他心里想:“村子这么穷,学校这样糟,恐怕搞不起来吧!”村干部也认为“先生是城里人,怕吃不了这种苦吧!”
村文教委员徐满发动了几个人,把房子打扫干净,用截断了的电线杆子把窗户钉上,糊上了纸;把庙里的供桌抬进去当桌子。学校终于开学了。
(二)做一个人民教师
全村老百姓的文化程度非常低,能写简单账目的只有十几个人,而识几个字的青年,也寥寥无几。原来,在抗战前村里有一所学校,日本强盗占领附近的九宫口以后,由于敌人的骚扰和地主汉奸的横行,青年人都参加了游击队,学校就垮台了。而在日寇投降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匪军又来进攻解放区人民,侵占了该村,把学校变成了马圈。
一九四八年解放军大反攻,柳河口重获解放。土地改革以后,翻身农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他们对于这个人民教师怀着满腔的热望。
周元同志怎能辜负全村人民的期望呢?他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好。他带领年纪大一些的同学,抹好了教室的墙壁,用土坯砌成泥桌子;凳子不够用,就动员学生自己带来。
学校开学了,但大家都没有课本。怎么办呢?就只好把字写在黑板上教同学认。
班里几个年龄较大的孩子进步较快,便把他们编为三年级。教国语时只要求两会(会说会写);笔算则先教简单的;珠算先学算地亩。
老乡们见到自己的子女进步这样快,能用珠算计算地亩了,都觉得高兴。
周元同志并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们的要求、儿童们的接受能力,然后进行个别教育。对于个别家庭特别穷苦的孩子,他给予了帮助,如送给课本或石笔;有时还把自己的小米匀出一部分送给学生。遇到学生有病时,他就亲自去访问。如功课太忙不能去的时候,就托别的孩子捎个条子去慰问。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友情。每逢下大雨时,年龄较大的同学就把小同学背着送回家去。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运动中,周元同志联系美帝国主义在朝鲜的兽行,把过去日本强盗在村中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暴行讲给孩子们听,以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仇视美帝国主义的心理。
在他努力教学下,五十八个同学(占全村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九十四)始终坚持学习。
(三)关心群众的生活
周元同志不仅热心教学,还积极参加了一切群众活动。这样就使他和全村群众取得了密切联系。他领导大家组织了读报组,建立了黑板报;帮助大家了解国家大事。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村老百姓纷纷提早缴纳公粮。
他又积极参加了救灾工作。前年夏天,山洪把坡地都冲坏了,秋收比往年减了一半。许多学生一天只能喝两顿稀糊糊。这样,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只好半天到校念书,半天在家打柴、编筐搞副业。周元同志便领导同学们参加了救灾度荒工作。每天下午,他把全校学生组成三个挖菜组,采摘野菜。夏锄时,他又组织同学帮助缺乏劳动力的人家锄草。二十四个同学在半个月中挣了四百八十斤小米。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们的生活问题,并坚持了午课和晚课。
他对冬学也很关心。前年冬天,县上号召办冬学,他就帮助教课。可是,有时学员的出席率很低,他便和村文教委员商量,根据农忙情况,规定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的科目(政治、时事、识字、算术、生产等课)。冬学终于搞起来了。评奖时,得到了“冬学模范”的奖励。
(四)受到全村人民的热爱
由于周元同志的刻苦教学、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全村老百姓对他产生了一种亲密的感情。他们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当周元同志没有时间去领薪米时,学生家长便轮流着用驴子把米给送回去。有些家长给他送去烧柴;有的孩子还把自己家里的白菜、萝卜、山药蛋、咸菜送给他。
全村的老乡都热爱着这位人民教师。每逢过年过节,大家总是要把先生请去吃饭。村干部从区上开会回来,布置重要事情时,也常请他去帮助;村里向上级写报告、造表册,老大娘们给参军儿子写信,都找他代笔。为了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大家给他代耕了四亩地。去年秋收时,二亩白高粱收了六斗,二亩山药蛋收了六口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