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美的改革——来自北京服装三厂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3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美的改革
——来自北京服装三厂的报告
朱碧森 刘梦岚
美,动人心魄,耀人眼目,多少理想、牺牲,多少诗篇、画卷,镌刻着你的历史道路。
在当今世界,以新的形式展开追求,甘愿为美的显现而折腰的队伍中,又有多少豪杰志士!
1981年秋天,张洁世被全厂近百分之百的赞成票推上了北京服装三厂厂长职位,他仿佛攀越在大山中,感到两座山峰落在肩头;又仿佛扑向了海岸,浪涛激起胸中一个埋藏了许久的愿望。
他所在的北京服装三厂,连它的前身一起算,已三十多年的厂龄,有十六年专门生产过冬的棉服,一律的黑色、蓝色、灰色,工人们称为“大老黑”、“大老灰”、“棉花篓”。虽然产量也算是矮子上楼梯,一步步增高,但这样的局面会持久吗?
如果说,一律的蓝,一律的黑,一律的中山装,一律的军制服,曾经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朴素美,在人们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观点,会停留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么?
老张想得很多、很远。他想起几年前,广交会上。刚刚从“棉花篓”里钻出来的他,象一个山里人进了城,在色彩鲜艳、式样新颖的衣样组成的大街小巷里,感到眼花缭乱、接应不暇。惊奇赞叹之余,那时他就沉思过:这些样品是为外国人准备的,但为之贡献了才智、心血的中国人难道不该也穿上漂亮的时装?
自然界不会永远是冬天,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永远雪霰纷飞。棉大衣也该换个样,体现新的时期新的人们所追求的美了!
一种渴望改变服装生产现状的要求,煎熬着他的心。
一次,他想到银幕前松懈一下疲惫的身心,看到了银幕下的另一幕:
前排,一对青年男女依偎着,耳语。
女:哟,那女主角穿的风雨衣真漂亮,我们要能买到一件多好啊!
男:恐怕我国还没生产出来呢!……
他的心沉了下去,仿佛这是他的过错。他知道,那时我国只有上海一家印染厂附带生产一点风雨衣,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要让青年人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也让自己的负债感稍稍得到解脱,他把自责化成了决心。张洁世十六岁就当裁缝学徒,为人们缝制美丽的衣服,是他的职业道德,也是他职业的自豪。
一个试制、生产风雨衣的计划,就在那一刻悄悄形成了。他要把心中孕育已久的美好愿望,再现在少男少女身上!
虽然他知道,要有所追求,有所创造,往往颇多风险。美的历程,从来就是曲折的。
还在1980年他任生产科长时,就主持试制过一小批风雨衣,而遮风避雨的风雨衣带来的风风雨雨,到他任厂长后还未消逝。“不务正业”的状纸,“破坏国家计划”的流言,纷纷扬扬。
有人还在做这样的估计:“大老黑”、“大老灰”还需加大生产量,因为即使城里人不穿了,农村还是个广大的市场。农民似乎只配穿灰黑色衣服。
市场消费这个无情的判官,显示了它的威力。再周密的计划,只要不合理,都要被它否定。它更猛烈地冲击着陈旧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式。1982年春天,他们厂接到的生产棉服的计划,突然压缩了将近原计划的一半。不闯新路,工厂面临半停工的危险。
选择,来到了张洁世这个新任厂长面前。
他作了果断的抉择:把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让生产了十六年“棉花篓”的旧厂,变成一个以生产时新的风雨衣为主的新厂!
自然,这意味着把工厂的命运担在了自己的肩上,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都要担当风险,因为,生产的是
“计划外”产品。这是一条前途难卜的路。
也可以作另一种选择,象有的人提出的,找主管流通的部门打官司,让他们赔偿服装厂因生产不足造成的损失,而工厂照原样办下去。
他不那样干,那不合他的性格。况且,不论谁赢了官司,损失都是国家的,归根到底是人民自己的。
厂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他提出的方案,工人们信得过他,信得过他对市场做的多次调查、预测。厂里的干部们也都支持他,协助他。他比新当选厂长时更兴奋。厂长的愿望、意志,也是工人的愿望、意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美的愿望的实现,并非过一条便捷的小桥,通往美的彼岸,波浪滔滔,礁石兀立。向他们迎面而来的是布料防水性技术问题。老张带人东寻西访,好容易才找到一家洗染店,请一位老师傅帮助搞试验。试验虽然还算成功,但用的办法不能适应大批量的生产。有人自告奋勇要为他们去外地一厂家求援,得到的结果是“配方保密”。气馁了吗?他不相信中国会没有人才。终于遇到了知音。北京光华染织厂的一位技术员听了他们的计划,激动地说:“我以前搞过风雨衣,‘文革’中挨了批,说那是资产阶级的,我到现在还不服气!”
布料的来源又成了关键。做服装的找不到布,这奇怪吗?尽管当时仓库里积压着一大批“的卡”,但他们拿不到。原料是按计划指标供应的,谁让他们搞计划外产品呢?只好四处打听,自寻门路。得到信息说,某市纺织厂有一批布,商业部门愁卖不出去,要厂方压价才收购,正在那里僵持不下。多么好的“可乘之隙”!老张赶快派业务员去联系。
买布要找银行贷款,又碰到个拦路虎。他们的风雨衣,命里注定是个“私生子”。老张脑子一转,来个“巧立名目”,说是“一次性试验”,又找到新产品开发公司,以研制新产品为名,可以名正言顺些。同时,向各个有关部门发出一封封报告,支持者也不缺乏,有人表示说:冲你们的改革精神,我们也要帮助!……
今天,长城牌风雨衣,象葱俊的少女,洋溢着青春气息,展示着古老民族的新姿,出洋过海,到日本、美国……在国内,更得到青年人的青睐。厂长张洁世的闯劲也博得了赞许,厂子的名字上了报纸、电台……可是,这件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事,假如沿着另一轨道发展,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体现在服装上的美,现在似乎可以较自由地创造了。其实,体现美的,又何止是服装呢?我们所进行的革命,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都是为了更自由地创造美,创造美的生活吗?
美,召唤着每一个勇于创新的人。立志改革的人们和他们的事业,本身就是美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