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八山灯火照龙门——广东龙门县发展小水电加速农村电气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4
第2版()
专栏:

八山灯火照龙门
——广东龙门县发展小水电加速农村电气化
本报记者 邢凤炳 唐炜
广东龙门县,是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现在的情况如何呢?
龙门,山多地少,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80%,人称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个县在地理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全县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九万八千多千瓦。但是,从1963年到1978年,只开发了一万零一百九十七千瓦。自1979年开始,加快了开发步伐,到1983年底的五年中,新建成小水电装机二万五千七百千瓦,平均每年增加五千一百四十千瓦,等于1978年前十五年装机容量的二点五倍。现在,全县总装机容量已达三万五千八百多千瓦,年发电量九千五百多万度,人均占有一百四十三瓦,用电量三百八十一度,基本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农村电气化县初步标准”。
龙门县发展小水电的速度为什么能这么快?县委和县水电局的同志概括为八个字:放宽政策,多方办电。
沿着贯穿全县的增江河及其支流永汉河、南昆水,我们看了几个电站。经济薄弱的沙迳区,在县里的支持下,通过自筹资金,第一个在全县里拦腰截断增江河,建起装机容量二千九百千瓦的虎跳电站。永汉区农民用投资合股、受益分红补偿的办法,仅九个月,就筑了一条长几公里的环山引渠,建成三千二百千瓦的三坑电站,四年后全部收回投资。过去,县里独家办电,现在,凡是有资源、有条件的区、乡、林场和农民都办电。据统计,近五年来,新办的小水电装机中,县级以下办的电站占60%以上。
小水电的兴办,正在改变着龙门山川的面貌。县里的同志说,往日,从城镇到农村,一片火水灯,有的山村还靠燃竹把、松木照明。但是现在已有97%的乡村通了电,95%的家庭点上了电灯。我们一进县城,就见迎面山头上耸立着一座电视差转台。据说,全县已有十五个区(林场)建立了这种装置,绝大部分地区能收看电视。夜晚,登高远眺,只见村村寨寨放光彩,家家户户闪银辉,把四季如春、山明水秀的山乡点缀得瑰丽多姿。
一些高中档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电饭煲、电水壶以及电烘炉、电冰箱、洗衣机等,已经进入这里山区普通家庭。我们来到了深山密林中的密溪林场,只见一处处粉白的砖瓦房屋,屋前屋后看不见杂草,干净、整洁、利爽。林场管理人员介绍说,三中全会以后,林场自力更生建了两个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八百九十千瓦。电力充足,自给有余,场部作出决定:每人每月免费供电十五度,超额部分每度收费一角。全场一百六十多户,家家户户购买了电器。绝大部分农户用电饭煲烧饭,少数还兼用电水壶、电茶壶烧水,用电炉取暖。有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的家庭也很普遍。去年,全场平均每人年用电量三百二十五度,除免费供应部分外,每人平均支出的电费才十四元五角。
小水电给龙门的工农业生产,包括排灌、粮食加工和副业提供了动力。现在,龙门县从城镇到乡村都办起了工厂,县里办有水泥厂、氮肥厂、榨糖厂、化工厂、松香厂等,区、乡、镇根据各自的资源,也办竹木、水果、土产等农副产品加工场(厂)或小煤窑、小石灰窑、小砖窑。我们来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南昆山林场,看到颗颗“夜明珠”,围绕南昆水系,镶嵌在崇山峻岭中,形成梯级开发。场里同志说,以前没有电,农民靠卖廉价的原木原竹为生,收入低微;如今,场里办竹木加工厂,生产各式家具、竹器,许多农民也用小马达加工竹品出售,收入明显增加,去年人均收入达一千二百多元。小水电有力地促进工农业的发展,1983年与1979年相比,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乡镇工业总收入增长二点三倍,农民人均收入由九十七元上升到三百四十七元。龙门县人民从办电中找到了富裕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