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国大党再次执政以来的印度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5
第6版()
专栏:

国大党再次执政以来的印度经济
李文政
英·甘地总理在纪念国大党执政进入第五年的集会上宣布,印度已克服一场经济危机。甘地夫人的这番话表明,自从国大党再度执政四年多来,印度的工农业生产有明显的恢复和发展,财政收支情况也有好转,整个经济形势较前稳定。这对国大党今年的大选将产生重要影响。
1980年年初,取代人民党重新执政的国大党政府,确实面对着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1979年是印度大旱之年,农业减产15.5%;在石油危机冲击下,印度石油进口开支超过其当年出口总值;通货膨胀率高达23%。
甘地夫人执政后,着手整顿国民经济,前两年采取“抢救行动”,后三年采取“前进行动”,重点是发展农业和石油工业。印度政府的主要措施是在公私经济共存的基本体制下,放宽对私人企业的限制,允许私人企业进入钢铁等五个新领域展开竞争;鼓励私人经营用于出口产品的工厂,政府在设备进口、外汇管理和原材料供应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大力争取外援,吸收外资,放宽对外资股权的限制,允许外资进入汽车、电讯等类大工业,进一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此外,
政府加强对公营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给予一定自主权,强调经济效益。印度政府的这些政策受到国内资产阶级的欢迎和国际财团的支持。经过两年“抢救”后,印度经济安然渡过了“艰难险阻”,走上初步稳定的道路。
农业和能源是印度经济的两大薄弱环节。在“六五”计划中,印度政府明确宣布把国民经济的重点转向农业,扩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国家计划支出的40%以上。1982年公布的新“二十点经济纲领”,其中有八点与农业有关。政府通过鼓励私人对农业投资,增加农村信贷,实行农业支持价格政策,扩大灌溉面积,加强科研等措施,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较稳定的发展。从1980年到1983年四年间,除1982年因风雨不调产量下降外,其余三年都有较明显增长。1983—1984年度,粮食总产量达一亿四千四百万吨(人均四百一十斤左右),距“六五”计划规定的1985年达到的目标只差五百万吨。印度长期依赖进口粮食的局面,基本缓和下来。这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节省了进口粮食必需花费的大量外汇。
印度石油生产在这期间也有很大改观。印度每年平均要花掉四十亿美元左右用于石油进口。四年多来,印度政府把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本国的石油工业。“六五”计划总支出的28%用于石油开发。在外国技术支援下,石油产量逐年上升,本年度可望达三千万吨,满足本国需要的70%。石油进口减少后,省下了大笔外汇,减轻了对国际收支的压力。
至于其他基础工业,如电力、煤炭、水泥等,在调整政策之后,也逐步转亏为盈,产生新的经济活力。另外,近几年侨汇收入也达到一个可观的数目,从1981年的二亿美元增加到八亿美元左右。世界经济的普遍回升,也给印度发展经济提供了较好的国际条件。
四年多来,印度经济已有好转,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国大党政府以消除贫穷为自己的经济目标,但真正得益的却是富人。据统计,由于资本的不断集中,九十二家资产在二亿卢比以上的私人财团占全部私人资本的一半以上。而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市每人每月消费开支约低于六美元,农村约低于五美元)。物价飞涨,失业人口大增,现已达五千万人。由于长期发展缓慢,印度政府不断举债,造成内外债务负担沉重,而新借的资金又被“还本付息”吃掉很大一部分,导致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紧张。印度农业也没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打击。粮食一减产,往往就要大量进口,增大国际收支逆差,冲击用于发展其他经济部门的资金。何况,印度经济能否稳定发展下去,还有不可忽视的政治与社会两大因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