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富了滇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6
第3版()
专栏:

富了滇池
韩英
昆明西南隅有个面积四十五万亩的湖,宛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高原上。她就是使人神往的“五百里滇池”。
滇池的美,有诗为证:“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六河入胸中”。诗人郭沫若则是这样描绘她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每当开湖捕鱼季节,渔民们劳作在波光浩渺的湖上,构成一幅幅极美的画图。西山——“睡美人”的倩影倒映湖中,渔家女驾着崭新的机船,英姿飒爽地站立船尾,放网拖鱼。水产公司的轮船穿梭其间,忙着收购鲜鱼。岸上,银鱼的晒场简直是银色的海,银色的世界。捕鱼归来,小伙子打开录音机,放上几支抒情歌曲,消除一天的疲劳。悦耳的轻歌伴着渔民丰收的欢笑,在湖面上掀起阵阵涟漪。此情此景,哪里还有往昔的萧条痕迹?
滇池美,滇池富。进入八十年代,滇池每年的鱼产量约为一千万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大中型湖泊之冠。靠着她,一批批渔民成了万元户。仅官渡区回龙村,就有万元户四十多家。
旧社会,在五百里滇池上,渔民们只有仇恨和穷困。新河村的老渔民告诉记者,那时的滇池,海匪横行,渔业不振,一九四九年鱼产量仅十一万公斤,渔民的生活比牛马还苦。
建立新中国,滇池渔民翻了身,特别是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个“黄金时代”,滇池发生了巨变。四年多来,水产资源迅速增加,仅引殖太湖短吻银鱼一项,滇池去年就产银鱼一百八十万公斤。鱼儿多了,渔民富了。以官渡区的王官乡为例,一九七八年前搞单一经营,只种蔬菜,不准捕鱼,一则由于吃“大锅饭”,二则没有其它收入,全年总收入才七十七点四万元,人均二百一十七元。包干到户后,渔民们封湖时种蔬菜交售给国家,开湖时下湖捕鱼。如今你到渔民家去看看吧,要是没有织网的工具摆着,简直看不出是渔民的家。老渔民裴富家里,电视机、双卡收录机、沙发等等应有尽有。专营渔业的新河村,去年人均收入达一千零一十二元。
新河村和王官乡的变化,不正是滇池变化的缩影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