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毛里求斯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6
第6版()
专栏:毛里求斯通讯

毛里求斯纪事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二、“甜岛”的甘与苦
“甜岛”,是世人对毛里求斯的誉称。
时序6月,正是这里开始收获甘蔗的季节。广袤的田野上铺满密密的甘蔗林。驱车其间,恍若行舟于绿色的汪洋上。在蔗田边时而可见块块礁石堆立田间。这是农民在开垦蔗田时清理出来的石头。原来,毛里求斯岛是火山爆发的产物,地面上曾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当地人通过一代代艰辛的劳动才把不毛之地改造成万顷良田。据记载,每开垦一公顷甘蔗田,至少要清除石头二千八百吨,有时多达四千七百吨。咂着那蜜一样的甘蔗汁,呼吸着飘溢甜味的空气,谁都会觉得,对毛里求斯来说,“甜岛”这一雅号是何等贴切,又多么来之不易。
蔗糖生产是这个岛国的经济支柱。蔗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2%,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从事甘蔗生产。在长期的实践中,当地农民积累了种植甘蔗的丰富经验。加上雨多、地肥、日照时间长等有利条件,这里的甘蔗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七年,单位面积产量之高名列世界第二。国家65%的外汇收入来自每年平均约七十万吨糖的出口。目前已达一千多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主要得益于糖业生产。该国工业基础薄弱,唯独制糖工业相当发达,长期以来“一枝独秀”。
我们参观过一家名叫富尤尔的糖厂。厂区面积很大,一百辆载重七、八吨的汽车将甘蔗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厂。庞然怪物似的榨糖机以每小时一百六十五吨的速度把甘蔗吞进肚里,又吐出甜汁,然后经过净化、加温、结晶等过程,松香色的粗糖便流水般淌进散装仓库,等待启运。由于机械化程度较高,这家年产八万吨糖的工厂只有职工三百七十人。当然,榨糖大忙季节要雇临时工。
在与当地朋友的交谈中,我们听到不少关于毛里求斯甘蔗的趣闻。“甜岛”人都有爱吃糖的习惯,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糖四十公斤,比例之高名列世界前茅。这里的甘蔗是十七世纪从爪哇引进的,所以能在此岛迅速繁衍,除了天时地利条件外,还因为它抗风能力特别强,经常袭击该岛时速达二百九十公里的飓风对它也无可奈何。但目前它对国际上冲击蔗糖生产的经济风暴却有些抵挡不住。
近年来,甜菜糖和合成糖产量急剧增加,使蔗糖面临无情的竞争。譬如,欧洲本来是进口糖的最大的传统市场,如今却成了糖的第二大出口者。供过于求的状况,使国际市场上蔗糖价格不断下跌,有时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根据洛美协定,毛里求斯每年以高于国际市场一倍的价格卖给欧洲共同体五十万吨糖,这才使糖业生产维持下来。但不少毛里求斯官员对上述情况和本国糖业生产的前途,感到忧虑和苦恼。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毛里求斯政府在蔗糖生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一、要求有关单位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设法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二、增加新工艺研究投资,争取早日生产出特种优质白糖,以增强竞争能力;三、实现农业多样化,以逐步改变国家过分依赖甘蔗生产的局面。政府决定到1987年,在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少种甘蔗八百四十五公顷,腾出地来种粮食和水果,蔗田内套种其他作物的作法要进一步推广,以减少粮食和各种食品的进口。
(待续)(附图片)
甘蔗源源运进富尤尔糖厂。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