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白云飘在蓝色的车间——来自北京服装三厂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6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白云飘在蓝色的车间
——来自北京服装三厂的报告
朱碧森 刘梦岚
白云是轻柔的,拭擦着蓝天,象姑娘细心的手,让天如明镜般透亮;蓝天是宽广的,任云儿飘动,决不使你局促,郁闷。一种安谧、谐和,一种韵律、规则,会从蓝天白云间流泻出来。
我们在这里赞美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在北京服装三厂企管科的一位工作人员陪同下,走进服装制作车间。工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着天蓝色的衬衫,女工的头上披着轻盈的白纱巾,男工则顶着小巧的白布圆帽。他们坐在一排排整齐的缝纫机前,机身喷成淡雅的浅绿。四周高大的墙壁,刷得粉白;塑料贴面的地板,擦得锃亮。一片蓝色,点缀着片片雪白,构成一种奇妙的安宁的氛围,仿佛缝纫机的咔嚓声也消失了,仿佛你的烦闷与疲劳也溶解了。车间,在我们的心目中,多象洁净的蓝空,飘着朵朵愉快的白云。
如果不是听过本厂同志的介绍,我们怎能想到这个工厂原是又脏又乱又破的呢?
那座解放前的旧会馆改建的厂房,也许不会因它的消失而带走人们的记忆:多少个日月了,空中,棉絮与灰尘结伴而行;地下,痰痕与碎布聚成一堆堆污渍;窗台上,堆满了破碗、脏鞋、烂布条;长年的积垢,使人们辨不出缝纫机的牌子和原先的模样。除了踩动机子发出的声音有点规则外,一切都处在杂乱无章中。
有人似乎忘记了,人类从站立起来真正成为人的那一天起,所做的一切斗争就是为了改善生存的环境。然而,一种安于现状的惰性,在悄悄地蔓延着。
北京服装三厂转入生产新式服装之初,人们也还缺乏自觉。一件事,却把干部们给震动了。
一家日本公司派人来签订加工合同,来人先到一个车间转了转,扭头就走,留下一句话:我的产品交这样的厂加工,不放心。
一个美国商人说得更直率:与这样的工厂定合同就太愚蠢了!
惊讶,羞愧,痛心,更多的是沉思。
他们并不知道哪位美学家说过:人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
然而,他们从教训中醒悟了:创造美的人,不仅要有美的心灵,还需要创造美的环境。
“外国人这么瞧不起我们,不就是个脏乱差吗!我就不信治不了!”厂长老张带了人,从厂门口到每一角落,查看,设想,该拆的拆,该改的改,该建的建,提出了一个要在七十个方面改进的方案。
陈旧的机器全部转让给一个社队厂使用,购进、自制一大批新设备。
发动工人大清扫,一下就拉出了十八车废物、垃圾。
栽树,植草,种花,干净的庭院又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一条条文明生产的规定,在这个厂的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来了。
无法一件件描述他们用了怎样的努力,去改变工厂的容貌。请看服装三厂仅以它的外观就显示出的魅力吧!
加拿大一客商原先只订了加工四万件衣服的合同,到工厂参观后,一下增加到十万件,回国后,又追加到二十二万件。
澳大利亚一个公司,派了一个考察团,到车间实地了解了情况,当场拍板成交。
另一客商,特意挂电话到外贸部门吩咐,他们的产品一定要给服装三厂加工。
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劳动虽然紧张,但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显得那么从容、有条不紊,我们理解了外国商人的心思。我们不禁向陪同的那位年轻人提出了一个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的问题:你们改变厂容厂貌时,工人们一定欢迎吧!
那年轻人笑了笑:“干部带头干的。”似乎答非所问。
后来跟厂长重提这个问题,他坦率地说,对又脏又乱的状况,青年人有些反感,而很大一部分人习惯了。
习惯了,动一动,就会生出阻力来。
有人说:车间不是客厅、大会堂,没听说裁缝铺还要那么干净的!
有人说:活是干出来的,不是干净出来的!
文明生产并非为了迎合外国人,但借外来的刺激触动一下习惯势力,有时也十分必要。
凡事只要有人带头,群众迟早会跟上来。工人们从家里捧来盆花、树苗,向工厂献上了一片崭新的心愿。有的退休老工人还特意带着孙子来看望改造后的厂房,以羡慕的眼光,看到了儿孙辈的未来。
我们又向陪同的年轻人提了另一个问题:“车间、办公室都没有摆痰盂,工人们不吐痰么?”这听去也问得出奇。
他回答得很轻松:“习惯了。工人们已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新习惯。到处摆痰盂,反而不雅观。有个感冒咳嗽的,就吐在自带的纸里。”
是呵,人改造了环境,环境也会改造人,谁忍心在如画的蓝天白云间,留下肮脏的痕迹呢?
一切都是事在人为。
走出车间,一片更深远辽阔的蓝天,在我们面前延伸着,云朵仿佛都被阳光洗去了尘埃,亮出了本相,那么皎洁、明净。
我们的心,也变得同样敞亮、恬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