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书卷气”从何而来?——浅谈演员品德和文化的修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6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书卷气”从何而来?
——浅谈演员品德和文化的修养
俞振飞
问:人们称您扮演的人物有“书卷气”。请问您这“书卷气”从何而来?它与演员的修养有何关系?
答:这个题目是同志、朋友和同学们经常问我的一句话,但很不容易用简单的语言来答复。在昆剧和京剧的表演中,“书卷气”不仅指剧中人物的姿态、风度和气质等等,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风格及其精神。它并不限于“小生”,应当是生、旦、净、丑各行都该具备的。诸葛亮能不能演成三顾茅庐时张飞所呵责的“村夫”?关羽、岳飞不都有“儒将”之称?卓文君、崔莺莺、杜丽娘都是古代有文化的女性。不仅蒋干被曹操斥为“书呆子”,就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自己,不正是建安诗人的领先人物吗?中国戏曲是诗、乐、舞三者的统一体,如果说各个行当都应追求点儿“书卷气”也许不为过分吧?至于不同人物有不同气质,如英勇、忠诚、朴实、淳厚等等都是可贵的,当然不能以“书卷气”来替代一切。
然则演员的“书卷气”究竟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品德和文化两方面的修养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关键。我父俞粟庐(名宗海)是秀水沈蒙叔(名景修)的弟子,书法初学《王圣教序》,后与会稽陶心云(名浚宣)为友,改写北碑。我幼年,父亲教我先临汉碑《张迁》《曹全》等,后摹《龙门二十品》,但我自己喜赵(孟頫)、董(其昌),所以我的字这几种成分都有一些。十四岁那年,家住苏州,拜在父亲的好友吴江陆廉夫(名恢)先生门下,学山水画,经常到河沿街老师家里受教。廉夫先生书画皆精,勤于艺事。他常用极淡的笔皴擦山石,反复数十次,我诧异这有何用,请教老师。老师指出,虽然一两遍看不到墨色,遍数多了,就会感到墨韵厚实滋润,避免浮弱枯寂之病。可惜一年多些,老师就病逝了。我虽然未能长期得到讲授,但多少懂了一点画理;加上父亲与吴昌硕、王一亭、冯超然等画家时常论诗谈艺,我跟在一旁,受到的熏陶教益确实不少。就这样,使我在学习昆、京剧时,常常考虑到如何在表演中体现出诗情画意,以增添舞台上美的色彩。如果说,诗书画的感染会诱发所谓“书卷气”的话,那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接触名山大川,深入社会生活,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吸收中外古今优秀的文化知识,岂不更能扩大视野,开拓胸襟,增进道德和文学艺术的修养?其好处难道仅仅局限于得些“书卷气”而已?
应当说,从人品到戏品都有提高,这比一般技巧的进步更为可贵。我当然不是说一般技巧不需进步。恰恰相反,我认为技巧之能否提高,以及提高技巧的目的为何,正是攸关人品和戏品的。许多前辈戏曲演员,都通过勇猛精进,终生不懈,从而发展了表演技能,获得了精湛的艺术造诣。他们平时学书学画,多方汲取艺术营养,以充实丰富自己,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同志,无不如此;而且,前辈们,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纠正谬误。徐小香先生把共叔段的“共”字(应为阴平声)错念成去声,经人指出,忙不迭地拱手道谢这位“一字师”。请看这些事例,能不能说明人品、戏品和艺术、技能的关系?
在现在的中青年演员中,坚持勤学苦练的人很多很多,只要立志磨砺,日升月恒,也一定能超越前人,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这是极为可喜的现象。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由于旧创伤未愈,新病毒又感染上了,沉迷于五十四张“扑克”,醉心于靡靡之音和“迪斯科”,昏昏然,浑浑然,倒也日以继夜地“锲而不舍”。这样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使相声里所讽刺的“一边一个,一边儿仨”的怪事,竟然成了舞台上的现实。这样的演员,有书不读,有艺不练,能得到的决非什么“书卷气”或者英雄气,而只是一股令人作呕的霉味儿!如不及早回头,必将辜负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和时代的要求,最后难免归入废品一类。我这个八十耄翁,是真为他们揪心的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