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柴达木新来的大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19
第2版()
专栏:

柴达木新来的大学生
本报记者 邓全施
胡耀邦同志去年7月在青海提出,要“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一年来,已经有六百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到了柴达木,是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这批八十年代的新青年,被人称为开拓柴达木的“新愚公”。
柴达木盆地是艰苦的。志愿来柴达木的大学生,思想上早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青海钾肥厂新来的大学生刘传福、王兴富,都是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的四川人。青海钾肥厂所在的察尔汗盐湖,食盐藏量够中国十亿人吃一万年。但这里方圆数百里,看不到任何绿色植物。小刘和小王来到钾肥厂后,主动要求到野外盐田工作。他们感到自豪的是,自己能为建设中国最大的钾肥厂而贡献力量。今年春节,小刘和小王回到母校,介绍了青海情况,又有许多同学表示毕业后要到青海来。
青海石油管理局六零五七钻井队实习地质技术员、共青团员徐国防,是去年从西南石油学院毕业主动要求来青海的青年,报到时,局组织部让他到工作比较安定、工作条件较好的采油队去工作。但小徐说:“钻井队是油田艰苦的岗位,我应当到那里去。”在钻井队,他发现一些青年工人,文化基础很差,就和钻井队的另三名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给工人补习数理化。自今年3月以来,他们每天晚间上辅导课一小时,从不间断。
柴达木盆地的锡铁山,埋藏着铅、锌、金、银等各种宝贝。它象磁石吸铁一样,引来一批又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全矿务局三百六十九名干部,现有知识分子二百四十九名。去年,这里又来了七十多名大、中专学生。记者访问了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生向志全的家。这位刚做新郎的四川小伙子,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他的爱人小骆。矿山处副总工程师肖垂斌介绍说:小向去年一来,就爱上了这个矿山。今年5月,他打电报叫小骆来锡铁山办了婚事。现在,小骆也决心调到这里来,正在办手续。记者看到在他们新房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出天府荒漠结良缘,入瀚海戈壁传佳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