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提高现代戏的艺术质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0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提高现代戏的艺术质量
周巍峙
在文化部举办1984年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演出的过程中,许多同志都提出必须要锲而不舍,以攻关的精神在提高现代戏创作质量上狠下功夫。我以为,这样提法,反映了观众的要求,也反映了现代题材戏剧艺术本身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优秀剧目,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成功,再次生动地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提高现代戏艺术质量的根本途径,首先在于深入生活。不认真深入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基础,而想靠编剧技巧来提高现代戏的质量,是舍本逐末,纵然有某些效果,也不会有大的突破。
当前,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许多是非的标准,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用先进思想、革命精神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厦这一宏伟工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胆略、气魄和效率,必将是异乎寻常,令人震惊的。现在有无数的新人新事正在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处在我国人民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热潮之中。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号召我们,要努力反映四化建设的沸腾生活,歌颂创业者的光辉业绩,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动人形象。现代题材戏剧的作家、艺术家,在实现这一光荣任务中,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他们对于当前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决不能仅仅从抽象概念上去了解和认识,而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通过对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事物的了解和体验,获得大量具体而生动的艺术素材,使自己的认识深化,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所要表现的主题,才能塑造各种典型,通过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去感动人、教育人。离开了生活,不占有大量的材料,想要深刻地反映生活、塑造典型形象是不可能的。演员如不懂得他所要表现的生活,在表演上也就很难避免一般化的弊病。
搞现代戏而不去深入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只坐在房里,或蹲在固定的圈子里,不去接触世面,不去接触群众,不了解更多的人物,就无从得到更多的信息。而没有更多的信息,他就不会有活泼的思想、敏捷的思路,久而久之,就会陷于片面性,就会僵化,落在生活的后面。但是,也不要把深入生活理解得过于狭窄,似乎只有深入农村、工厂才算是深入生活。深入生活的领域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到农村、工厂,也可以到城市街道、居民区,到青年、学生中去,到知识分子中去,到干部中去。总之,必须把组织创作人员经常深入生活,作为发展现代题材戏剧创作的一项基础工作,一项根本措施,抓紧抓好。
第二,为了提高现代题材戏剧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我们的作者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当前提高现代题材戏剧创作质量的关键和前提。
我们对现代题材戏剧作者提出解放思想的要求,指的是我们的作者,要从世界观,从对时代、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到对各种人物、各种事物的认识,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则,把自己的思想从那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老框框中解放出来,走向新天地,迎接新事物。解放思想直接关系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问题,关系到对创业者、开拓者、社会主义新人的发现、识别和准确塑造其形象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以它对创作质量的提高,就不能不具有关键的意义。
我们的创业者,都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勇于改革,敢于冲破“左”的框框,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反对各种落后保守观念,而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因此,不但他们本身往往需要经过呐喊、拚搏才能涌现,而且随着他们的涌现,总要带来一些波澜,有的说好,有的说坏,毁誉不一,褒贬互见。如果剧作家的思想不解放,不是站在创业者一边来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以“左”的、陈旧的眼光看人看事,很容易把当前大好形势看得并不好,甚至疑虑重重,对前途缺乏信心。那就不但发现不了社会主义新人,甚至还会把新人看作怪人或坏人;不但认不出新人所具有的精神特质,甚至会把那些当作异端,以致闹出美丑不辨、颠倒黑白的笑话来。在注意从“左”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要注意另一种思想的干挠或束缚,不要用右的眼光看人看事,不要从右的方面加以引伸。这样也可能作出片面的理解,也会看不见大好形势,看不到主流,只看到一些消极面或阴暗面,在旧的事物面前表现困惑、迷惘,看不到正在前进的健康力量。
搞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现代戏写的是现代人、现代事,一方面大家亲历其事,看得真切;另一方面又往往是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看法,使作者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说的解放思想,也包括某些文化部门文艺单位的领导在内,他们也要肃清“左”的思想影响,支持作者大胆创作,并真正做到同作者同甘共苦,为他们多承担责任。要尽一切努力,使领导和作者相互间充满信任感。只有当作者没有任何顾虑,提笔创作就如同谈心那样,敢于写出真切的感受,才能有真正高质量的作品出现。
第三,要把笔力集中在创造人物典型上来,这是现代题材的戏剧能否保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人说,要使戏剧的生命保持长久,就要写出人物性格。这是完全正确的。自然,要写人,就要写事;但写事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人。过去,我们在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中,虽然在口头上也承认写人的重要,但在实际上,却常常把力量主要用在写事上了。一种新的事物出现了,都急于去写,抢时间,赶气候,为的是早上早演争取观众。结果是戏写出来了,事物的全过程也说清楚了,就是没有写出有性格特征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群众不爱看,很快就“收场”了。群众到剧场里来看戏,不是来学政策条文的,他们把有些戏讥之为“政策戏、任务戏、短命戏”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有的地方还没有从中引出教训来,写一个,丢一个,扔掉这个,再去写别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现代戏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之所以少,从领导上看,是帮助作者继续修改加工的工作做得不够;而从创作本身来看,就在于没有全力抓住写人物这个根本环节。当然,写人,创造典型,这是极为艰巨的艺术劳动,比起写事来,要困难得多。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把创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创造人物上来。这里要特别注意克服曾经长期存在过的“偶像化”和“脸谱化”两种创作偏向。我们在塑造人物上不摆脱这两种偏向的缠绕,所谓塑造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就很容易流于空谈。写人,要写个性,写情,也要写趣,情趣交融,是美的欣赏的重要一面。
第四,戏剧艺术离不开观众。我们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要把努力适应观众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需求的变化,特别要把争取新一代观众,作为延续和发展各剧种和戏剧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来解决。几年来,戏曲界的同志常常谈到所谓“危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危机与不危机,关键在于能不能争取到观众,特别是新一代观众。这是个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有一种紧迫感。这些年来,由于“大锅饭”体制的影响,不少艺术表演团体对于如何适应观众,争取观众的问题是注意得不够,研究得不够,解决得不很好的。至于现代戏,林彪、“四人帮”动用行政手段和政治高压强迫观众接受的做法,曾经严重损害了观众对现代戏的感情,造成了恶劣影响。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的这几年间,由于真正能经受住观众考验的现代戏不是很多,所以应当承认,现代戏在观众中的影响不是很大的。我们一定要积极设法,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适应与迎合,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适应是以“我”为主,是“我”的能动的设计与选择,是“我”如何适应观众的胃口,把好的、美的、健康有益的东西让观众“吃”下去。适应里包含了引导、提高,最后达到“征服”。而迎合则是被动的、片面的,不管好坏,只要你爱看我就演,甚至不计后果。可以说,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尾巴主义”。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把我们的艺术表演团体办成为在艺术、人事、财务等方面有自主权的,责、权、利相统一的艺术生产实体,真正解决“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除了国家给予一定的资助外,它的成长和发展,主要靠本团体的努力。因此,适应观众需要的问题,就越来越重要。为此,剧团的负责人,以及全体演职人员,就要经常研究观众,研究他们的需要,研究他们的变化,研究拿什么满足他们的需要,拿什么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要求。这不但能促使剧团努力编排出适应观众需要的、思想艺术质量较高的剧本,而且也会推动他们在艺术形式、表现方式、手法上努力改革创新,加速他们在艺术上的成长,在艺术的竞争中去经受考验。总之,我们说的“百花齐放”的花,每一朵都应当是生长在百花园中的,本身具有很强生命力的花,而不是插在花瓶里没有生命力的塑料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