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农民办厂 致富有方——记四川省安岳县青年农民姚守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1
第2版()
专栏:

  农民办厂 致富有方
——记四川省安岳县青年农民姚守伟
  本报通讯员 邓武伦
四川省安岳县石羊区瑞云乡圆门村有一个一百三十多职工的撕裂膜缝包绳加工厂,产品畅销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去年年产值达二十六万六千多元。这个厂的厂长是个年青人,叫姚守伟。
“没有大肚皮,敢来端大碗?”
姚守伟原是圆门大队团支部书记。“大批促大干”时,他穷得吃盐打牙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萌了他致富的心芽。1979年,他在成都发现聚丙烯撕裂膜被用去捆书、捆碗,拉力很强。他买回纺成缝包绳样品去粮食部门推销,说:“请试用,不收钱,用得,再订货。”
“不错!比麻绳耐拉,比用塑料抽丝纺的绳子柔和,便于打结,以后买你的!”不少粮站试用后高兴地说。他的产品很快占领了省内一些市场,当年净收入一千八百多元。很快,有十户要求入他的股。
为保证原料充足,姚守伟来到重塑十五厂,找到供销科,说:“你们的吹塑产品我全包了,有多少要多少!”
“什么,全吃?好大的肚子!”厂长直犯疑。“没有大肚皮,敢来端大碗?”小姚笑着说出他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判断和准备生产的规模。厂长用惊奇的目光望着他说:“看不出你这年青人这样有眼光有胆识!”
刻苦钻研创大业
1980年,姚守伟打出了“圆门加工厂”的招牌,他自任厂长,爱人尹元英作出纳。小姚不仅管采购,还要检验产品质量,推销产品,身兼数职。每天早晨一起床,就赶紧办理购、销往来业务手续,争分抢秒地处理电报、信函。他深知晚办一天,价值万余元的货就要损失上百元资金利息。他不仅向有关人员学会了财会业务、工厂经营管理知识,还掌握了经商洽谈、了解市场信息、签订合同等本领。他还学习掌握了各种塑料制品的性能、用途及配料比例和分子合成原理等。有一次,他发现从重庆一家塑料厂购进的一批吹塑原料中有硬结,拉力差,立即电告这家塑料厂。对方推说是因冷却不够造成的。他明确指出:“不对,你们的配料违反了规定比例,多配了高压聚乙烯。”对方大吃一惊,感到这个农民非同一般,急忙派人前来致歉。小姚赶往这个厂检查他们的工艺流程,发现从吹塑的口模拉伸的倍数,到立绕轴的转速都不合质量要求。厂方遵照他的意见改进后,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产量增长一倍多。
让更多人早些富裕
到1982年10月,姚守伟的加工厂入股职工已近六十人,年总产值达八万九千多元。工人农忙从农,农闲从工,收入显著增加。八队的孤儿曹启波,父死母改嫁,到处流浪。入厂后,一年挣八百多元。同队的张秀文家人多劳力少,年年超支,加上治病,借债上千元。去年入厂后,收入一千多元。七队的曹生全,原在外面拉下六百多元账,经常来人催账,愁得直哭。进厂后,年收入两千元,还完账,买了嘉陵摩托,还有存款。
去年,厂内的采购员曾永进提出要单独建厂。这对姚厂长来说,意味着失去一个有力的助手,但他欣然同意了。曾永进缺资金,小姚说服大家,赊了价值两千多元的原料给他,平时缺钱,三百五百、一千两千都借,使他在一年内发展到了二十台车,总产值达十万多元。现在,在姚守伟的辅导、扶助下,全区这样的纺绳厂已发展到了十二个,总产值超过百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