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软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2
第8版()
专栏:

软顶
  宋志坚
我是不太乐意为别人“打官司”的,但也有过例外。有一位居住在福建的华侨在“文革”期间被侵占的三间私房,至今尚未退还,房主自1977年起多次上诉,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委都曾专门下文责成当地认真查处,但当地的答复也一直都是“正在处理之中”。这“正在”两字的时间跨度实在太宽了一些,因而,当房主托人来找我的时候,我竟义不容辞地当了“讼棍”——记得写的材料是登了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摘编》的。然而,又是一两年过去了,据说当地还是那句话:“正在处理之中”。
“文革”时侵占三间私房,只消一夜功夫,“文革”后退还三间私房,已花七年时间,这很使我怀疑“正在处理之中”的实际内容。说是“正在处理”,其实是没有处理的。
福建是全国的主要侨乡之一,落实华侨政策的大义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明明白白的事,未必所有的人都会明明白白地去办。“左”毒未清,还会有人抵制,只因为落实华侨的私房政策,中央已是三令五申,对于这位华侨的三间私房,从中央到省的有关部门也都明确表态,硬顶是不行的,“软顶”于是就应运而生。“正在处理之中”云云,就是对于落实华侨政策的一种“软顶”的手法。
无论是落实华侨政策,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还是落实改革的各项措施,都会碰到这种“软顶”的暗礁——表面上是疏于职守,骨子里是抵制落实。消极怠工,敷衍应付,以及画圈圈,踢皮球,“马拉松”,大致也都在此列。硬顶的自然也有,但硬顶往往促使矛盾的激化,顶得越烈垮得越快。“软顶”却没有那么爽气,只是以无休无止的拖延来缓冲不可阻挡的潮流,消磨改革的锋芒和锐气。于是,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在这块“软顶”的橡皮板上也往往是弹跳几下就无声无息。
有一位领导同志说:“有的地方,党的政策长期得不到落实,就因为那个地方有‘钉子’挡道。事实说明,不是‘钉子硬’,而是领导软,今后遇到抵制,阻挠落实政策的‘钉子’,要毫不例外地把它拔掉”。这番话是说到骨节眼上的。“软顶”有效,在于还有伸缩的余地,一旦失去了这种伸缩的余地,就会顶不下去。这就得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假如规定处理期限,不然就将其置于“拔掉”之列,那么,也就不会再有这样一直“正在处理之中”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