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尚未打开的窗口——皇史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2
第8版()
专栏: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尚未打开的窗口——皇史宬
  刘桂林
北京的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是历史留给首都的古代文化的窗口。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通过这些窗口,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作为我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这样的窗口开得还远远不够,尚未打开的还不在少数。在北京市的中心位置,天安门广场之东一箭之遥,就有一个尚未打开的古代文化窗口,这就是我国最古老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保存档案文献的库房也随之设立。根据史料记载,我国自秦汉以后,各代均建有档案库房。例如,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宋代的架阁库,元代的秘书监,明代初年的黄册库等,名称不一,实际上都是保存档案文献的地方。可惜这些古代的档案库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有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开始建造的皇史宬至今却依然完好无损。
皇史宬作为专门珍藏皇家列祖列宗的御容、实录、圣训和皇家玉牒之用,决定了它精巧独特的设计形式和高标准的建筑规格。八千四百六十三平方米的大院筑以高耸的红色围墙,院内是巍峨的皇史宬大殿,这是皇权至上和威严的象征。大殿下是一百四十二厘米高的石基,四面环以汉白玉栏杆,山墙和檐墙分别为三百五十厘米和六百一十四厘米厚的墙体磨砖对缝,屋顶覆以黄琉璃瓦,单檐缓坡,无柱无梁,浑然一体。给人以精美无华、庄重典雅之感。整个建筑为砖石结构,无钉无木,连门窗皆为石料制成,因而有“石室”之称。殿内为拱形大厅,地面上有一米多高的石台,石台上设置一百五十三个大楠木柜,楠木柜外包云龙纹镏金铜皮,所以有“金匮”之称。巧妙的设计,独特的格局,使这座四百五十年的古建筑极为坚固耐用。既可防火,又能常年抵御风雨的侵袭。异常宽厚的墙壁,加之实体的屋脊,令室内受外边气候影响不大,因而冬暖夏凉。殿外的石基和殿内的石台,既利防潮,又可泄水。这一切对于保管档案文献极为有利。“石室金匮”,当之无愧。
封建时代,皇史宬乃皇禁重地,解放前未曾开放,显然可以理解。而解放后却开放不多,这就令人不解了。1956年12月,为了配合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由当时的第一历史档案馆展览了明清历史档案二百七十六件,仅接待参观二十天,参观人数二千二百余人。由于是内部参观,时间又短,影响不大。1981年10月,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这里举办了《辛亥革命档案史料展览》,陈列清末档案文献六百余件,公开展出两个月,接待观众近万人。这次展览,使观众大开眼界,深受教益。珍贵的档案文献和独具特色的“石室金匮”,强烈地吸引着广大观众,令其赞美、惊奇、流连忘返。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常年居住在皇史宬附近,这次有幸第一次进入皇史宬大院,真是感叹不已。1982年3月至6月,皇史宬又举办了明清档案文书展览,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教育了群众。然而,总的看,它的大门关的时间太长了,在解放后近三十五年的时间里,皇史宬大门打开的日子,三次共计只有六个多月。
随着现代文明的出现,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博物馆则显得少了一些。皇史宬是否可以办成永久开放的历史档案博物馆呢?我看是完全可以的。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为基础,或陈列原档案,或展出复制品,是不难办到的。届时迎接观众的则不再是紧闭的大门,垂挂的铜锁,而是完美的古代档案库的建筑艺术和珍贵而丰富的各种历史档案文献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