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鸡蛋”向“石头”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4
第2版()
专栏:

商业企业要独立经营,关键是要认真做到政企分开。哈尔滨市郊农民与基层商店直接挂钩,出售鸡蛋,本是利国、利民、利店、利农的好事,却因主管部门错误的行政干预,以至困难重重,阻力甚大。某些地区商业改革久推不动,其原因就在于行政部门把小团体和一己的利益,摆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人脑作“梗”,是当前商业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阻力。人的头脑是可以转变的,因此,我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人们的思想通了,商业改革才会有大的突破,流通渠道才能通畅起来。
希望广大读者继续就城市流通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发表意见。
——编者
  “鸡蛋”向“石头”挑战
本报记者 谢金虎
俗话说:“鸡蛋碰不过石头”。可是,今年在哈尔滨市却发生了一桩“鸡蛋碰石头”的“公案”。这桩事是由农民要求改革不合理的鸡蛋流通渠道引起的。
过去,哈尔滨市郊区农民按计划生产的鸡蛋,必须经过食品公司收购、批发,才能到达城里的基层商店。这个被称作“中转站”的部门,每转手一斤鸡蛋,除得八分钱的购、批差价外,还要拿国家一、二角钱的补贴。今年初,这个市太平区民主乡的农民提出了“砍掉中转站,鸡蛋直接进城”的改革要求,希望实行产销挂钩,由农民联合起来收购计划内鸡蛋,按国营批发价直接卖给基层商店。这样,农民可以多得,国家不用补贴,市民还能吃上新鲜蛋。
然而,这一举三得的改革建议却未被哈尔滨市二商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采纳。他们担心鸡蛋直接进城会搞乱市场,更怕打破本部门二千多名职工的“铁饭碗”。4月初,当民主乡一个农民联合办的畜牧服务站把鸡蛋直接送进城批发给商店时,立即被查封帐户,没收“非法所得”,还把这件事通报全市。
农民不服“判决”,拿着中央一号文件进城告状,得到市、区有关领导和农业、畜牧部门负责人的支持。结果,农民办的畜牧服务站在郊区各乡相继出现,一车车鸡蛋直接由他们运往城市。
面对改革形势,那些持反对意见的部门,非但无动于衷,反而公然提出凡直接向商店交售鲜蛋者,立即取消饲料供应。他们以为“鸡蛋碰不过石头”,用不了多久,农民肯定会屈服。想不到,这一招也没有奏效。因为随着农村粮食增多,粮价降低,农民对“官办”饲料的依赖明显减少。有的农民到外省贩运便宜的饲料。南岗区四个乡的农民雄心勃勃,还准备自建饲料厂,同“官办”的比个高低……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又想出了一个新招,允许农民代收购,由食品公司付给代购费,但不能代批发。农民对此很不满意。
6月中旬,事情反映到哈尔滨市委。市委书记王钊同志坚决支持改革。他问二商局等部门:“国营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农民能办,而且能办好,为什么就不能放给农民去办?!”
这桩持续几个月的“公案”,很发人深思。在改革潮流面前,是抱着一些旧思想、老框框不放,还是自己动手搬掉它?这是当前摆在某些部门和某些领导干部面前的严峻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