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松辽沃土遍地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6
第3版()
专栏:

  松辽沃土遍地金
1983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1,302斤。
  上调国家粮食83亿斤。
  农村人均收入462.5元。
吉林是个农业省份,粮食是一大优势。这里山青水秀,土沃地肥,富饶的长白山位于东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地处西部,中部则是被誉为中国黄金带的松辽大平原。建国以来,粮食生产虽年年有所发展,但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所以粮食一直不宽裕。全省除自给自足外,每年只能上调粮食三亿斤左右,对国家贡献不大。
在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精灵”,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它,振奋了土地的主人,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在吉林的沃土良田上创造了奇迹。一九七八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超过一百八十亿斤,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一九八二年,突破了二百亿斤;去年又上升到二百九十五亿六千万斤,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七点八。这一年增产的粮食,超过一九四九年的全省粮食总产量。一九八三年,吉林全省人均占有粮食一千三百零二斤,粮食商品率、以及上调国家粮食八十三亿斤,在全国独占鳌头,一跃成了我国的主要粮仓之一。
不仅粮食丰收,农林牧副渔各业也都发展很快,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去年全省农村人均收入达四百六十二元五角。家有“万贯”的富裕户,不再是凤毛麟角了。农民有钱就要盖房,农村出现了建房热,几乎是“户户备料,村村动土”,扒了草房盖砖房,不盖平房盖楼房。当年将军楼的设计者,应邀为梨树县双城子村农民设计了宽敞、新颖的住宅楼,当地人自豪地说,农民住进了将军楼。一九七八年以来,全省有七十四万七千多农户搬进新居,占总农户的四分之一。
八月的乡村,正是青纱帐起、瓜果飘香的季节。如果到吉林农村走一走,但见一座座新村、一幢幢新房,闪现在绿树浓荫之中。不少农家,房前葡萄架,屋后有果树,果香醉人。此情此景,简直使人分不清这是生活中的画,还是画中的生活。
农民生活的提高,人们概括为三部曲:一年翻身,二年盖房,三年家庭现代化。现在,许多农民家庭正在或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今年春节前夕,在长春市各大商店里,出现了农民争购电视机的热潮。仅长春百货大楼,在半月内就售出各种牌号的电视机近万台。农民饭桌上的变化更大,当年的主食——玉米面窝窝头,现在吃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农村老人标准的一日三餐是:“早餐两个蛋,中午大米饭,晚餐二两半(老白干)。他们过着幸福的晚年。
周志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