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为威海鼓与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7
第2版()
专栏:

  为威海鼓与呼
  钟沛璋
在祖国的山东半岛上,有一座曾因甲午海战而闻名的海滨城市,叫做威海,旧称威海卫。这里三面临海三面山,前是碧波万顷,后是环翠凌空,景色十分秀丽。威海处在北海岸,不象坐落于南海岸的青岛那样潮湿,气候四季宜人。这里有两个优良的海湾,白沙滩长达五六十里,可辟为海滨浴场;还有两处温泉,可供疗养;当然还可尝到鲜美的海珍,实是休假旅游的胜地。
解放初期,这里是“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一个警察管全城”。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这里的经济还十分落后。党的三中全会之后,威海的面貌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一排排高楼耸立起来,狭窄的马路开阔了。我登上环翠阁眺望,看到威海已经成为一座美丽、整洁、崭新的城市。这里生产许多轻工产品。威海的地毯质量和产量在国内都占首位,产品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好几个国家的王宫和首相府中,都铺着威海精工制作的大地毯。说它是崭新的城市,既是指物质文明,也是指精神文明。山东全省评比,威海是清洁卫生名列第一的文明城。这里有良好的社会风气。长达数里的护城河上,搭满了葡萄棚架,挂着串串诱人的葡萄,虽然伸手可得,却无人私自摘取。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里农村的变化。有个远遥大队,过去是有名的穷队,1978年人均收入不足二百元。这几年发展多种经营,去年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达到八百三十元,今年计划超千元。我访问了许多社员家,看到一座座漂亮的新房,内外都种满了各色鲜花。特别使人惊异的是几乎家家都已电气化,彩色电视、冰箱、烘箱、洗衣机、收录机、落地风扇应有尽有,不少家庭还安上了电话。万里同志在这里视察时,风趣地说:“可不能让外国朋友们来看,否则他们将会认为中国已经不是第三世界国家了。”可是社员们在接待了几批外国客人后,还决定开设旅游贸易公司,发展家庭旅游事业哩。
的确,从市委书记到普通社员,这里人人都在想为振兴威海献计出力。市委书记李仕恩雄心勃勃地向我介绍了要把威海建设成为旅游城、文化城和电子工业、轻纺工业城的规划。说到规划,李仕恩同志不禁流露了他的苦恼:“我们这里交通真不便利呵!”从秦皇岛运来的煤,要先卸到青岛,在青岛另外装船,然后再运到威海来。这样一卸一装,每年要额外开支六十多万元。从威海运出去的沙子则相反,先要卸到烟台,然后在烟台另外装船运到上海去。这样每年又要多开支七八十万元。
为什么要这样折腾呢?难道威海自己没有港口吗?不,威海历来是我国的北方良港。这里可停泊五千吨位的大船。据记载,1935年时威海就有七条航线通向国内外许多港口,吞吐量达二百九十万吨。而现在只剩一条航线,吞吐量缩减到一百万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原因就是体制问题,海运只属交通部门独家经营,地方不得自己搞船运输。
威海的交通不便,甚至还包括市属范围。威海的刘公岛是清朝北洋水师提督署的所在地。甲午海战中,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督战,壮烈殉国。解放后提督署内辟有甲午海战文物陈列室。刘公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每年都有数万华侨和港澳、台湾同胞来威海,想去刘公岛参观。但是,由于刘公岛归部门所管,至今没有正式开放,地方不得自己备船运人,大批满怀爱国热情的同胞只好望海兴叹。我算是属于少数幸运的例外,到岛上去看了一下。甲午海战文物陈列已经不见,只见一些简单的图片,听说还是中央领导同志提了意见后,最近才挂上去的。
“八十年代一天也不能耽误。”我们祖国的各项事业都在改革中大踏步前进。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威海冲破过时体制的束缚,更快地振兴起来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