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眼底沧桑二十年——南行随想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7
第8版()
专栏:

眼底沧桑二十年
——南行随想之一
邵燕祥
这一回重来广州,上距六十年代初期跟随一个剧团到这里“跑码头”,已经二十年了。城市因繁华而显得年轻,前度游人分明已经老了,转眼沧桑,难道只是互道一声“别来无恙”吗?
记得当时,造访陈家书院(祠堂),那磨砖对缝的青砖长墙,刻工细致的砖雕木雕,民族形式并有南方特色的庭院屋宇,使人难忘;今天在市区已经耸立起多处高层现代化的建筑物,使城市于平铺直叙之中出现了警句。城北三元里,不再仅仅是凭吊平英团英雄史绩的使人兴悲的故垒,就在三元里路口茶亭,出现了一个年轻的港穗合营企业,珠江进口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全部人员一百一十人,只有脱产管理人员十一人,去年每个职工平均收入近两千元,而提供给国家的税利达两万多元。白云山上曾是以干部农场和干校为名迫害知识分子的场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造成多种经营、百业繁兴的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曾经被打成右派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在这里种下第一批树苗的郑江萍,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党组书记,这回陪我们故地重游。
我想起自己,那年在广州,冬令街头,无叶更无花、但依然风骨铮铮的木棉树,曾经使我得诗四句:
木棉挺拔木棉高,
不识人间有折腰,
待到三春花事好,
盛于焰火艳于桃。
直到1969年夏天,这首诗还受到振振有词的批判。
物换星移,二十年间,我们每个人都跟我们的国家、民族一道,经历了十年浩劫,又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复苏,现在来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面临着中华崛起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在6月6日一次招待会上,非常高兴地听到任仲夷同志在长篇讲话中说到,在经济上开放、搞活的同时,我们对宣传文化战线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我想,这正是正确总结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后的十分明智的做法,我们相信广东省的宣传文化以至各方面工作,一定会健康地卓有成效地发展。
任仲夷概括广东在中央指示下实行的政策,是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的“三放”政策,提纲挈领,响亮鲜明。
任仲夷强调,“排污不是排外”(污是指污秽的污)。他说,现在人们亲眼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论对社会主义物质建设,还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了积极作用。开放使人们开阔了视野,了解到多方面的信息,增加了对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的接触,从而在思想上和精神面貌上引起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大量事实证明,在今天,中国人民愈是了解世界,就愈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愈是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愈是能够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决心、责任心和紧迫感。
任仲夷这段精辟的话,是为邓小平同志到广东和深圳特区视察后提出的“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直接作了注脚。
开放和改革,是我们当前全党全国的两件大事,是人民的意志,时代的精神。正是因此,对于违背人民意志和时代精神的,例如经济工作中一些人对世界上的新鲜事物根本不放在眼里,甚至把当代人类创造出来的新成果当作异端邪说,看成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胡耀邦同志把这些称作“愚昧”的现象。还是胡耀邦同志说得好:“应当向愚昧作斗争”。
六十年代初期,广州就有了第一座立交桥,当时香港还曾经派人来参观。我们白白地耽误了二十年。香港已经建成了从空中到地下的市内交通网络。而广州海珠桥等通衢大道还不时发生车辆梗阻的不愉快的事情。这只不过是随手拾来的小例。假如我们不能正视历史,正视现实,出于公心,图强奋进,破除“左”的影响,推进开放和改革,使祖国尽快地迎头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是抱住“左”的东西不放,抱住过时的框框套套不放,抱住自己的愚昧不放,甚至自设路障,自乱阵线,那就无异于自毁长城,坐失振兴中华的大好时机。上对不起先烈,下对不起后人,也对不起我们缴了昂贵学费的、应当让我们从中汲取宝贵教训的过去的那若干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