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阅读
  • 0回复

从曹操的求才令谈到接班人的德才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8-27
第8版()
专栏:

  从曹操的求才令谈到接班人的德才问题
  严秀
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曾派遣一批人去控制党和政府某些部门,并且在他们严密控制的某地加紧训练一批骨干,准备时机一到,就去接管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重要部门。同时,他们从1973年起又大搞尊法批儒运动,为他们的反革命班子上台作准备——因为他们都是“法家”。其中有一件微妙而值得注意的事,是他们把曹操的用人标准——只管才,不管德——拿出来大肆宣传,旋即在种种“法家论文选”上,又是介绍,又是表扬,作为他们的反革命骨干上台接管党和国家大权的一种舆论准备。这伙人也实在蠢得可以,他们以有“才”自居(这一点,人们哪个相信呢?),同时却也不得不承认这帮人十分缺德。这是一场反革命的自我招供,十分可笑。
据中华书局《曹操集》所载,曹操现存的求才令共有四通,都是强调“才”而否定“德”的。他从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把献帝从流亡中载迁到许都(今河南许昌)重建汉廷起,直到建安二十五年他病死止,二十五年间,他绝对控制住汉廷的全部权力。可是他的地盘和力量在开始控制汉廷时却并不很大,经过了十来年才消灭了割据今河北山西的袁绍父子的势力。可是离许都不远的西面、西南、南面和东南都是其他一些军阀们的地盘。天子是被他“挟”住了,但却“令”不了一个诸侯。他在中原,自然举足轻重;可是四面被围,又无日不在危险中。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择手段以求加强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屡下这种命令,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曹操名义上的祖父是大宦官曹腾,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朝廷中各种大官几乎都做到了顶点。可是曹嵩出身微贱“莫能审其出生本末”,曹操则被人骂为“赘阉遗丑”。在东汉末年门第高于一切的社会政治状况下,曹家的社会地位还是高不起来,因此,曹操同情和愿意提拔那些“出身不好”(它的含义同现在正好相反)而有能力的士人出来做他的文武僚属,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曹操在第一道《论吏士行能令》中说,“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第二道《求贤令》中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三道《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第四道《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说,“今天下得……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从文字上看,曹操可谓把“只要才,不要德”的理论发挥到极点了。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东汉末的“德行”或“品行”,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品行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只重门第,名门贵族之家的子弟在家中高谈阔论或做迂阔腐儒,固然可以称为饱德之士,即使在乡里中鱼肉百姓,也照样可以称为富有德行。所以那时的所谓有“德行”,有时既可以是地方豪强也可以是无用废物的代词。曹操要打天下,当然不能用这种人。曹操下这么多求才令的目的,无非是表示不拘一格用人才之意,并不是专门要收罗坏人来作他的部下。他在这里似乎在提倡“不仁不孝”,其实他杀孔融的口实就是说孔融有过不孝父母的言论,“违反天道,败伦乱理”,说的仍是儒家的东西。在实际上,我们从《三国志》和《后汉书》上,并未看到曹操用了多少德行特别坏的人。刘备手下的人才比曹操少得多,但德行不好的人,印象中似乎比曹操手下的这类人还多一些哩。
所以,曹操的那些偏激之论的重点在求才而不在收罗坏人(他的几道求才令中并不是没有值得参考的地方);而江青反革命集团借用曹操理论的重点,则在收罗坏人而打击和消灭德才兼备的干部。这是根本不同的,他们哪里做得了曹操!
今天我们对所有的接班人,则是德才都要一齐强调,缺一不可。“德”指一个人是不是一心一意干社会主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改革和创新,关心群众生活,为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能够殚精竭虑、不怕牺牲等。因此,“德”是前提,没有这样的德就不具备接班人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说:其“必廉士而后用之”。可否因为现在需才孔亟,特别需要有进取、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可以把“德”的标准放松一点呢?我认为绝对不可以。如果“德”不足取而办法多、“干劲”大的人进入领导班子,他们干起坏事来岂不是更加放手大胆了吗?我们需要的接班人是“有行而又能进取,进取又必须有行”。曹操是为个人争天下,我们是为人民谋利益,目标根本不同,手段自也大异。但要搞“四化”,也决定少不了真正的才,因此,“才”是接班人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岂不是谁都可以进入领导班子吗?当然,对于什么叫“德”,也必须打破某些同志存在过的一些不正确观念。例如,有的人把听话驯服、因循守旧、“左”倾成习等作为“德”的标准,把这些事情说成是组织性强、工作稳健、立场坚定等,这显然是一种积弊,把“德”的标准弄错了。今后,正确的进取改革精神、魄力、办法,就不但是“才”,而且首先就是很可贵的“德”。不进取,不改革,不上进,这叫中人以下,有什么了不起的德?干部问题上的积弊太深,太久,我们需要的就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闯将。对那些丧德、缺德的人,不管新老,一个也不能重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