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关于影片“陕北牧歌”的写作动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3-09
第3版()
专栏:

  关于影片“陕北牧歌”的写作动机
编者按:本文作者就是影片《陕北牧歌》的作者。原题《我爱陕北》,本题是原来的副题。这部影片将在本月十日公映。
在日常和同志们的接触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去过陕北的人,向往着陕北;曾经去过陕北的人,怀念着陕北。我在陕北生活过一个时期,离开陕北以后,我也常常想念着陕北。
陕北是高原,黄土山几乎占据了所有的地面,那里的农民倾斜着身体在山坡上耕种,从贫瘠的黄土里寻求食物。革命以前,陕北农民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像旧俄的农奴一样;没有自由,只有苦役和饥饿。
残酷的现实生活锻炼了陕北人民,他们的性格是倔强的。陕北人不怕艰苦,就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也会生活下去;他们有着坚强的生命力,充满了战斗的勇气。
我爱陕北的山,我爱陕北的水,我更爱陕北人民的倔强性格。
陕北多民歌,诸如《顺天游》啊,《东方红》啊,收集起来不知有多少。陕北人不仅会唱歌,而且会编歌,旧的民歌还没有唱完,新的民歌早已编出来了。
当陕北农民吆着毛驴送完公粮回家时,他们全都斜跨在毛驴背上,信口唱着自己喜爱的民歌,这时候,你会以为他们全都是出口成章的诗人,而忘了他们同时也是辛勤劳作的农民。
不论在革命以前或者革命以后,陕北民歌里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绪。他们诙谐地笑骂着地主豪绅和军阀,他们豪放地歌唱着革命领袖,歌唱着自己的新生活,歌唱着未来的希望。
陕北民歌给倔强的陕北人加上了诗一般的色彩:他们达观,他们幽默;他们用笑用歌用诗去对抗那阻碍他们前进的敌人。甚至在斗争失败了的时候,他们也会用歌来鼓舞人重新组织斗争。
陕北民歌鼓励了过去的人,也鼓励着现在的人,它还要鼓励那未来的人。我热爱倔强的陕北人民,我也热爱那乐观向上的陕北民歌。
每个陕北人的经历都可以写成一篇长短不同的小说,因为陕北人都经过了各种不同的斗争。最老的人可以讲他的抗粮抗税和罢农斗争。次老的人可以讲他的大革命斗争,也可以讲他的暗中“闹红”斗争,中年人讲怎么参加赤卫军,怎么参加红三团………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延河缓缓地流着,我和一个看瓜的老汉,蹲坐在延河边的瓜棚下,听他讲土地革命的故事。
他讲到了革命的先烈刘志丹和谢子长,他也讲到了革命英雄高岗和习仲勋,最后他给我讲了参加红军的青年农民和参加革命的“女宣传”的恋爱故事。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尊敬他们,想念他们。这些英雄人物有的已经牺牲了,有的依然健在。不管死去的也好,活着的也好,他们的英雄业迹一定会像太阳一样地永远发着光芒。
英雄不是特殊的人。我们的英雄都是平凡的陕北人。先烈们用生命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史诗,英雄们用鲜血开拓出平稳坚实的革命道路来。
英雄的事迹鼓舞着我,我热爱陕北的革命历史。
陕北的人民,陕北的民歌,陕北的历史,激动了我;我想把我所认识的陕北,介绍给我那些朋友们,不论是去过陕北的人或者是没有去过陕北的人。
一九五○年阴历元旦第二天,我第三次到了陕北。在风沙中,我访问了李季同志给《王贵与李香香》所安配的《家乡》,这里是塞外风光,黄沙滚滚,如浪如潮。蒙古骏马从漫无边际的沙梁上飞驰下来,使人联想到土地革命时代的报急使者。风沙中,常常可以看到地主们用以防止红军进攻的“寨子”。如今革命胜利了,这些“寨子”像历史的残骸般地暴露在阳光下,使人想到这些残骸曾经费尽心血地想扑灭革命的火焰,但是被扑灭的反是他自己。
从三边沙漠中出来,我走进了峻峭的红石山中。这是革命先烈刘志丹的家乡,我以特别敬仰的心情,瞻望着所有的景物,绝壁石岩上凿有无数石窑,我不懂这些石窑干什么用的。询问老农,他说这是反“围剿”用的。如果白军来“围剿”红军,英雄和英勇的人民,一下子进了石窑,凭着绝壁向敌人射击,而敌人则毫无办法,只好抬着死尸滚蛋。
这些古迹如果和刘志丹的革命活动连系起来,使我立刻想起了一个名词:“草莽英雄”。刘志丹是“草莽英雄”吗?不是的,绝不是的,陕北的土地革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刘志丹就是当时一个领导的中坚人物。他最熟习陕北情况,他会运用马列主义,因之,共产党在陕北胜利了,陕北人民胜利了。
黑暗和悲惨的时代永远不会再回来了,留给我们的是无数伟大的诗篇,这些诗篇告诉我们如何去生活,也告诉我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如何去斗争。
留我住宿的老太太对我说:“这日子来的不容易啊!”是的,好生活来的绝非容易,让我们在这里回味一下土地改革的历史吧。
这不是整个的历史,这只是历史的一段插曲。
作为这篇短文的收尾,我要向读者申明一下,原来我是要把“王贵与李香香”映上银幕的,但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强,改来改去改成了现在的“陕北牧歌”。
一九五○、三、二、夜、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