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在港澳举办的《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追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01
第8版()
专栏: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在港澳举办的《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追记
杨绍明
初夏的一天,各界名流、中外来宾一千多人来到香港展览中心,出席《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盛大的开幕酒会。在香港、澳门举办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的大型展览,是已故廖承志副委员长和香港知名人士利铭泽先生生前的愿望。今年6月,由香港《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先生发起,利铭泽夫人、马万祺先生等港澳知名人士赞助,由港澳十二家摄影团体和五家报纸联合主办了这个展览,取得圆满的成功。
“江山锦绣,人物风流”。展览以中国为主题,250多位摄影家的300余幅作品,全部都是在中国大地上拍摄的。其中有祖国内地摄影家近年佳作200幅;有港澳地区几乎所有知名摄影家的优秀作品119幅;还有台湾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的一幅山水长卷,他以高明的技法营造出传统国画的水墨意境。影展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驻足细赏,逐幅玩味。高潮时香港观众每天超过一万人,澳门观众每天超过四千人,创同类展览会参观人数的新纪录。
内地的作品中,老一辈摄影家的作品,如吴印咸的《虎妞》,徐肖冰的《铸颜》,茹遂初的《秋色》,石少华的《晨曲》,吕厚民的《放鸭图》等获得了广泛赞扬。就是一些中青年作者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如李媚的《收工之后》,戚德胜的《巨轮下水》,林建平的《竞渡龙舟》,姜冬青的《战井喷》等也都颇受注目。香港《华侨日报》在《中国摄影家求突破》的醒目标题下指出:“中国的摄影在近年有突破性的发展,尤其人像写实方面的摄影,已开始受到国际赞誉,主要是反映人民生活着实的一面,而不再是过去呆板堆砌的摄影题材。”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称国内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开放”。
影展过程中,使我们深受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港澳同胞热爱祖国的赤诚情感。为什么几位长者三次、五次、十次地来看展览?为什么一位年轻人在香港看过影展又赶到澳门再看一次?他们的回答是:“意境里是故乡,亲切中有泥土香气。”“多领略神州美景,更增加内心的希望。”实业家安子介看着长江葛洲坝截流合龙的大场面照片连声称赞,自豪地说:“内地天大地大,照片气势自然大”。展览在香港开幕第四天,我们在利园酒店的电梯上偶然碰到三位台湾青年,他们看着我们的胸牌笑了,主动地自我介绍,并希望我们的作品到台湾去展出。
团结、合作,也是展览成功的原因。建国三十五年来,内地摄影家同港澳摄影家联合展出是第一次,港澳众多的摄影团体联合在一起也是第一次。“既是同胞,又是同行,为什么不联合呢!”展览筹备期间,当我们提出“联合办——大联展”的倡议时,香港和澳门摄影界的同行们纷纷表示赞同,伸出了热情合作的双手。
香港中华摄影学会副会长何节全先生,出面联络香港的摄影团体联合举办欢迎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的宴会,消息传开,一周之内就由起初的十个团体发展到二十四个团体。宴会结束时我们得到一本珍贵的织锦题名录,里面有主方团体四百多位朋友的签名,首页上书写着:“堪称中国摄影界历史性之盛事,爰序册首。”
离别时,朋友们的话犹言在耳:“愿你们拍出更多令人鼓舞的作品,我们北京见!”我们期待着影友再相逢,期待着朋友们的新作,同时也以此催促着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