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综合平衡仍然是制订计划的总原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03
第5版()
专栏:

综合平衡仍然是制订计划的总原则
徐雪寒 冒天启
经济计划要不要坚持综合平衡,这是能否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并有“后劲”的重大理论问题。最近,我们结合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情况,重新学习了陈云同志的经济论著,深感综合平衡仍然是制订经济计划应该遵守的总原则。
(一)
195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五”计划的总产值指标,农业粮、棉丰收,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面对着胜利,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冒进”的错误,基本建设投资上得太猛,社会购买力增加得太快,因而出现了财政赤字,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应也紧张起来。陈云同志当时指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按照合理的比例关系,保持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平衡。这个意见不仅是对“冒进”的一付清凉剂,也是我们制订经济计划的总原则。
对国民经济实行综合平衡,是指对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求和外贸本身各自的平衡,以及把财政、信贷、外贸综合起来与物资的平衡。我们要使社会再生产能正常进行,必须保证社会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同把它们用于补偿、积累、消费的数量,保持一定的平衡。
过去有一个时期,我们曾按所谓“积极平衡”的观点、方法安排计划,认为制订计划时留有“缺口”,可以推动“短线”部门迅速赶上“长线”部门,主张按长线搞平衡。陈云同志很不赞成这样搞。他在1957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为了制止“缺口”,他还特意提出了几条措施,比如:一定要从短线出发搞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必须平衡并略有节余;物资供求必须平衡,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原材料分配要先满足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部门的需要,其次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需要,剩余部分再来搞基本建设;人民购买力的提高,要同消费资料可供量相适应;平衡不单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等等。
积长期经验,“缺口”计划就是无计划,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白白浪费掉极端珍贵的建设时间。我们一定要记取这个教训。
(二)
陈云同志历来反对用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的办法来搞基本建设。他在同一次讲话中又说:“应该看到,基本建设搞多少,不决定于钞票有多少,而决定于原材料有多少。”“钞票是物资的筹码,发行钞票必须有可以相抵的物资。”他一再告诫我们安排国家经济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进行综合平衡,就是要遵循按比例的规律,搞好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要确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然后以消费的需求来确定生产的结构和积累的规模及其分配,经过反复平衡,使商品可供量稍大于社会购买力,保持市场稳定。
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对投资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的经济责任制,在资金供给制下,“投资饥饿症”很难根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预算内的投资已有所控制,但预算外的投资依然不断膨胀,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仍时有偏多;而另一方面,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又使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增长得快了一点,因而使社会总需求量超过总供给量,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还没有完全搞好,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尚未实现。
目前,我们的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中央财政仍有困难。如果我们能合理地控制基建规模,有计划地安排消费增长速度,改革管理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运动中的不平衡是可以逐步达到平衡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新形势下,生产资料已经逐步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而且由于供不应求,议价范围逐步扩大,基建三材供应紧张,价格逐年上涨,基本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几乎普遍超过概算;至于消费品,尽管主要生活用品仍然是计划价格,但议价商品也在增多,群众多得的收入,部分被物价上涨所冲销。物价发展的这种趋势,再加上价格体系本身的不合理,会给国家财政带来不少新的问题,财政补贴负担加重。另外,在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分配的经济关系上也还没有完全理顺。因此,为了完成九十年代经济振兴的任务,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有“后劲”,我们决不能因为总的形势很好而掉以轻心,要注意继续理顺经济关系,把经济计划安排在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上。
(三)
利用信贷资金搞基本建设,一定要以财政与信贷的综合平衡为前提。六十年代初,当有的同志建议用信贷资金来搞基本建设时,陈云同志强调指出:把必要的信贷资金和流动资金拿来搞基本建设,物资供应就要出现缺口,这是不行的,是有危险的。这个忠告,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银行存款中有一定的数量是通过信用膨胀而形成的膨胀性存款,它不能作为真实的资金来源加以运用,搞基本建设,否则最终会助长通货膨胀。应当肯定,用银行贷款的方式代替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搞基本建设,对加强基本建设的经济核算,缩短建设周期和提高建设的经济效益,是有好处的。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今后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还会继续增大。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更加强调在财政信贷之间要有综合平衡,实行统一平衡计划。对财政收支要注意严格管理;对金融要搞活,适当发挥银行筹集社会资金的机能;对银行发放中、长期基本建设的信贷投资要管严,对以固定资产更新、技术改造为内容的三年内短期信贷投资要放活;对财政性通货发行要管死,对促进社会生产和流通并提高经济效益的资金融通要放活。
对外开放政策是新形势下我们坚决奉行的国策,我们要积极引进外资,以促进四化建设。引进的外资,自然带来了设备和材料,但它也要受到国内提供配套所需要的物资和资金能力的制约,受到国内管理人材、职工科学技术水平和消化外资能力的制约,而且也要受到偿付外资外债能力和外汇来源的制约。因此,我们要把外资的借、用、还统一起来,与国内经济计划实行综合平衡。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把外汇收支纳入综合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外汇结余越多越好。外汇结余和储备,是国内资金或物资的转化形态,如果长期地保有过多的外汇储备,必将影响国内经济的运转,助长通货膨胀。
(四)
近年来,有的同志主张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缺口”计划、“赤字无害”、信贷膨胀,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一思想派生的。是坚持综合平衡的经济计划,还是搞点所谓“最佳通货膨胀”,这是宏观经济决策中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通货膨胀是由于通货的增加超过了客观需要(包括纸币发行量过多和信用膨胀),引起货币贬值,促成物价上涨的一种货币流通的失常现象。它的经济后果,首先是影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是加剧供求矛盾。我们的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之间本来就有“缺口”,通货增多,会使物资更加供不应求,同时诱使企业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从而使经济效益下降。再次,我国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实行计划价格,在其他各种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价会更不合理,经济利益会更难摆平,国家计划难以制订,企业核算难以进行。此外,还要看到,通货膨胀不单单是个经济问题,它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决不应该把通货膨胀当作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要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当然,我们所说的综合平衡,并不是指在短期内僵死的静态平衡。在一个短时期内,或在某个方面,允许有一定的不平衡。但是,重要的是应该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通过经济发展而去实现动态上的平衡,特别是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瞻前顾后,通过宏观的综合平衡,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
搞国家经济建设,只有一条康庄大道,就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为此,就要坚持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小平同志说:“改变这种局面(指财政不平衡、信贷不平衡、物资不平衡、外汇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引者)是同三中全会纠正‘左’倾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总方针完全一致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这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14页)这些话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长期遵循的至理名言。
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是我们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对现行物价和工资制度的改革来说,如果各方面经济关系绷得很紧,那么有益的改革也不一定得到好的社会效果。只有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有国民经济的真正高涨。我们要力争在搞好综合平衡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有条不紊的农村、城市改革,把经济搞活,把关系理顺,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大大增加社会财富和社会剩余产品(M)。这样,就可以实现财政经济根本好转,为九十年代国民经济的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