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华侨对祖国抗日战争的支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07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华侨对祖国抗日战争的支援
我国华侨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对祖国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抗灾救济以及投资建设,无不热诚支持,积极参加。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侨被誉为“革命之母”。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广大侨胞更是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和祖国同胞一起,同仇敌忾,英勇奋斗,为了支援祖国的抗战,在财力、人力、物力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财力的支援。当芦沟桥的炮声传到海外时,广大华侨纷纷筹赈捐款,支援祖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南洋是华侨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加上有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所以在抗日救国的各方面工作,都作出突出的成绩。其次是美洲的华侨(南北美各国共有华侨二十多万人,占海外华侨总数的2%),抗日战争一开始,便迅速组织了“华侨筹饷会”、“抗敌后援会”、“华侨救国会”等救亡组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募捐活动。参加捐献活动的不仅有资本家,还有广大收入微薄的劳苦群众。
根据历年各方估计,战前华侨(包括世界各地)汇款,平均每年二亿五千万至三亿元。而1939年至1941年,平均每年的侨汇达国币十亿元以上。
人力与物力的支援。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不仅仅限于财力方面,他们的口号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战一开始,华侨青年中止学业,或放弃原来的职业,回国从军的在万人以上。当时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特设华侨特别班。空军军官学校也招收华侨青年受训,仅菲律宾一地,就有六十二人参加了空军。许多华侨青年冲破重重难关,不远万里,投奔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经过“抗大”等革命学校短训后,即奔赴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少人捐躯沙场。1940年4月,英勇牺牲于晋绥边区的李林(女),就是荷印华侨青年,她先后担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政委、一二○师雁北第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等职,她作战英勇,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贺龙将军称之为“民族女英雄”。
1938年底,广州沦陷不久,滇越铁路也被封闭,我国国际运输几乎断绝,国防军需几乎全靠新修建的滇缅公路(自云南的昆明经下关至缅甸的腊戍),该路全程千余公里,不但高山峻岭,崎岖险恶,而且工程初竣,路基未固。当时国内缺乏司机,南侨总会应西南运输公司要求,代为招募机工回国服务,前后几批共三千二百多名。此外南洋各地还有许多自发组织的机工回国服务。有的华侨听说八路军缴获了日军汽车,没有人驾驶,便组织服务团到香港,找到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开着华侨捐献的救护车,从香港经广州、长沙、武汉、西安,一直开到延安。
海外华侨还根据战时的需要,组织救护队,征聘西医,并配备药品及救护车回国服务。新加坡华侨林可胜,战前应聘回国任教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抗战爆发后,他送眷属回新加坡,随即只身回到武汉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后在贵阳图云关创办救护总站,除办医校及训练示范病房外,还附设药品及医疗器材制造厂。救护总站先后派遣了一百多个救护队去各个战区,为抗战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回国参战的华侨中,还有活跃在西北前线的华侨服务团,转战广东东江一带的东江支队的华侨青年,以及出生入死担任战地采访的华侨记者团。他们中不少人光荣牺牲在前线岗位上。
抗战初期,每年秋天都有征募寒衣运动,海外华侨也无不积极响应,如1939年,“南侨总会”接到电文后,仅月余就募得寒衣三十万套,折合国币五百多万元。至于国内急需的大宗药品如奎宁丸,产于爪哇,市场紧缺,“南侨总会”便转商荷印各慈善机关四十余处,购得五千万丸寄赠祖国。其它如救伤袋,仅妇女慰劳会菲律宾分会一处,便捐赠了十万个。
抵制日货,进行不合作运动等斗争。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便广泛发动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为声援祖国、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一种斗争形式。“七七”抗战后有的地区成立了“抵制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有的还组织“青年铁血团”,秘密执行对奸商的制裁。这种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使日商受到沉重的打击。
在美国的华侨还发动“不供给运动”,劝阻华侨及美国人士,不将钢铁、五金等战争物资运往日本。
与此同时,在日营企业的华侨工人,也纷纷罢工、辞职,表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抗议。当时在马来亚,日本财团控制了相当部分的铁矿,雇用了大批华工,如星洲龙运铁矿公司雇有华工五千名。当华工得知铁矿石运回日本,用以制造屠杀祖国同胞的枪炮时,便集体罢工、辞职。这种爱国义举,首先由柔佛州的峇都巴辖日营铁矿的华工发动,不久,斗争的浪潮便波及其他各州的日营铁矿,使之受到沉重的打击。
反对妥协投降,坚持团结抗战。1938年底,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当时担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发表对日“和平”谈话,准备同敌人妥协。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立即以“南侨总会”名义,打电报质问。待确知汪精卫坚持对日妥协时,便公开谴责他的卖国罪行,并以国民参政员名义,打电报给正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议第二次大会,提出议案,建议确定:“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列入提案时文字上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当时担任议长的汪精卫在宣读这一提案时,脸色突然变得苍白。提案很快获得通过,人心大为振奋,全国舆论皆赞扬不已。著名记者邹韬奋说过:“提案的内容只是寥寥十一个大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1939年冬,“南侨总会”发起组织了由南洋各属华侨筹赈机关代表组成的“回国慰劳视察团”(以下简称“慰劳团”),由六十六岁高龄的陈嘉庚亲自率领。“慰劳团”分三路深入到各个战区进行慰问视察。陈嘉庚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百般阻挠,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去慰问。耳闻目睹,使他无限感奋,“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前此忧虑建国未有其人,兹始觉悟其人乃素蒙恶名之共产党人物”。延安之行使陈嘉庚看到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在政治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回到南洋后,他不断揭露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贪污腐败、祸国殃民的事实,赞扬延安和边区的廉洁奉公,军民合作,同仇敌忾。通过“慰劳团”的巡回报告,大大提高了海外广大侨胞的思想觉悟,为尔后的支持祖国人民推翻蒋家王朝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正如当时延安《新中华报》社论所指出的:“所有这些直接、间接参加抗战的工作以及对政府财政上的帮助,都说明了华侨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没有他们的努力,国内的抗战一定是更加困难的”。(陈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