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巨变后的巨变——随“邓秀梅”回“清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9-08
第3版()
专栏:

巨变后的巨变
——随“邓秀梅”回“清溪”
刘阳初 吕庆怀 蒋祖烜
著名作家周立波写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描绘了湖南资江南岸一个僻静山乡建国五年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写的清溪乡,就是益阳县的邓石桥乡,书中的邓秀梅,以当时益阳县团委副书记彭玉霞为生活原型。她现在是益阳县统计局副局长。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三十五周年的时候,我们到邓石桥采访,恰逢彭玉霞进山,于是结伴同行。
坐起火车进山乡
我们从益阳市出发,坐上开往宁乡县煤矿区的小火车。去邓石桥乡,除了火车,每隔三十分钟还有一趟公共汽车。
快到邓石桥时,公路上不断线的自行车和手扶拖拉机从山冲里涌出来。彭玉霞说,听说邓石桥有个规模很大的建筑队,在城里承包工程,每天早出晚归,看来这些人是去上早班的。拖拉机驮着竹制品和木制品、或者是码得很高的茶叶包,往县农贸市场的方向开去。彭玉霞触景生情,她说:“搞合作化的那个年月,进山出山,正象周立波同志在小说‘入乡’那节里写的,要拐弯抹角,沿着一条山边小路往里走。路上遇到的,净是些背楠竹、挑柴禾进城换油盐的人。拿现在的情况来对照,邓石桥又前进了一大步,又是一次巨变啊!”
想起三根楠竹的往事
到了乡政府,乡党委副书记徐正初领着我们访问了邓石桥村和猫村的好些农家。只见翠竹青山,良田吐金,家家红砖瓦房,户户破竹织席……
我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畅销全国的益阳竹席。徐正初告诉我们,1981年,乡里十二个村都搞起了生产责任制,三年时间,全乡不仅粮食每年递增一成半,人均收入增五倍,而且腾出了一大批劳力办工副商业。现在有乡村和家庭企业一千二百多个、农工人员几千人,光建筑队就有七八百人。竹席发展更快,光石湖村,四百六十户中,从事竹席生产的就有四百一十五户,这项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二。邓石桥村有个巧手盛家珍,打一天凉席,可以挣二十元钱。竹子成了摇钱树。
这又使我们想起小说中背竹子进城的亭面湖的感叹:“卖不起价呵……三根竹子抵不得一个零工子钱。”彭玉霞说,这是实情。那时节,这里不晓得搞加工,竹子、木材,只好送到城里当柴卖。
邓秀梅看望菊咬金
从猫村出来,彭玉霞提议去姚家湾看看周志昌。小说中的菊咬金主要是以他为模特儿的。来到周家,彭玉霞端详这位当年对加入生产合作社不大积极的老倌子,夸讲他身体傲实。年近七旬的周志昌说,他病过几年,吐过血,是被“大锅饭”、“呵嗬工”气出来的。责任制一到,病也除了。他和小女儿周娟包种三亩二分田、几亩旱土。这几年,田里,土里,猪栏里,处处高产,票子直往怀里飞,存款超过一千元了。他的婆婆一边给客人端荷包鸡蛋,一边说:“办合作社,这老倌是落后分子;搞责任制,变成了积极分子。”周志昌说:“那是不假。对门屋里盛国华,搞合作化是他帮我打通思想,现在是我帮他。”婆婆说他老王卖瓜。他说:“不信就到他屋里去坐坐,看我自夸没有。”
盛国华今年五十二岁。这个小说中的治安主任,一见彭玉霞很快认出了是当年的工作组负责人。少叙寒暄,他便夸讲起周志昌来。讲周志昌家里兴旺,讲他的互助精神好。过去是他找周志昌合作,这次是周志昌找他合作。周志昌说:“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这样你情我愿,才合得拢来。”原来,他们两家去年合伙养了一头牛。周志昌说,“我还要用它养崽,一头变十头,变成上百头。”“将来把这些牛卖了,买架小飞机,我和国华坐起飞机到张家界看风景去。”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笑声中,我们想起亭面湖的一段话:“黑脚杆子总归是黑脚杆子,一挑子水,上不得天。”如今,这周志昌老倌,不是要上天吗?山乡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